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雩泉记1076年4月18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一、《黄氏日钞》卷六二、《明一统志》卷二四、《名山胜概记》卷一二、嘉靖《青州府志》卷七、《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乾隆《诸城县志》卷一四 创作地点: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雩泉
常山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髣髴可数。
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
其神食于斯民,固宜也。
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
祷于兹山,未尝不应。
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
乃新其庙。
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馀流溢去,达于山下。
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
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
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
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
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
吏有能闻而哀之,荅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
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
云:吁嗟常山东武之望。
匪石岩岩,惟德之常。
吁嗟雩泉,维山之滋。
维水作聪,我民所噫。
我歌云汉,于泉之侧。
谁其尸之?
涌溢赴节。
堂堂在位,有号不闻。
我愧于中,何以吁神。
神尸其昧,我职其著。
各率尔职,神不汝弃。
酌山之泉,言采其蔬。
跪以荐神,神其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