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策别训兵旅 其三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九、《崇古文诀》卷二五、《古文关键》卷二、《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一八、《文章类选》卷二二、《文编》卷四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九四、《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四三、《名世文宗》卷二七、《经济类编》卷六五、《大学衍义补》卷一二七、《古文渊鉴》卷五○、《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一○○
其三曰倡勇敢。
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
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
致勇莫先乎倡,倡莫善乎私。
此二者,兵之微权,英雄豪杰之士,所以阴用而不言于人,而人亦莫之识也。
臣请得以备言之。
夫倡者,何也?
气之先也。
有人人之勇怯,有三军之勇怯。
人人而较之,则勇怯之相去,若莛与楹。
至于三军之勇怯,则一也。
出于反覆之间,而差于豪釐之际,故其权在将与君。
人固有暴猛兽而不操兵,出入于白刃之中而色不变者;
有见虺蜴而却走,闻钟鼓之声而战慄者。
是勇怯之不齐,至于如此。
然闾阎之小民,争斗戏笑,卒然之间,而或至于杀人。
当其发也,其心翻然,其色勃然,若不可以已者,虽天下之勇夫,无以过之。
及其退而思其身,顾其妻子,未始不恻然悔也。
此非不勇者也。
气之所乘,则夺其性而忘其故。
故古之善用兵者,用其翻然勃然于未悔之间。
而其不善者,沮其翻然勃然之心,而开其自悔之意。
则是不战而先自败也。
故曰致勇有术。
致勇莫先乎倡。
均是人也,皆食其食,皆任其事,天下有急,而有一人焉奋而争先而致其死,则翻然者众矣。
弓矢相及,剑楯相搏,胜负之势,未有所决,而三军之士,属目于一夫之先登,则勃然者相继矣。
天下之大,可以名劫也;
三军之众,可以气使也。
谚曰:「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茍有以发之,及其翻然勃然之间而用其锋,是之谓倡。
倡莫善乎私。
天下之人,怯者居其百,勇者居其一,是勇者难得也。
捐其妻子,弃其身以蹈白刃,是勇者难能也。
以难得之人,行难能之事,此必有难报之恩者矣。
天子必有所私之将,将军必有所私之士,视其勇者而阴厚之。
人之有异材者,虽未有功,而其心莫不自异。
自异而上不异之,则缓急不可以望其为倡。
故凡缓急而肯为倡者,必其上之所异也。
汉武帝欲观兵于四夷,以逞其无厌之求,不爱通侯之赏,以招勇士,风告天下,以求奋击之人,然卒无有应者。
于是严刑峻法,致之死地,而听其以深入赎罪,使勉强不得已之人,驰骤于万死之地,是故其将降,其兵破败,而天下几至于不测。
何者?
先无所异之人,而望其为倡,不已难乎!
私者,天下之所恶也。
然而为己而私之,则私不可用;
为其贤于人而私之,则非私无以济。
盖有无功而可赏,有罪而可赦者,凡所以愧其心而责其为倡也。
天下之祸,莫大于上作而下不应。
上作而下不应,则上亦将穷而自止。
西戎之叛也,天子非不欲赫然诛之,而将帅之臣,谨守封略,收视内顾,莫有一人先奋而致命,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尽力,不得已而出,争先而归,故西戎得以肆其猖狂,而吾无以应,则其势不得不重赂而求和。
其患起于天子无同忧患之臣,而将军无心腹之士。
西师之休,十有馀年矣,用法益密,而进人益艰,贤者不见异,勇者不见私,天下务为奉法,要以如式而止,臣不知其缓急将谁为之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