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策别安万民(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八、《文章类选》卷二二、《文编》卷四二、《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四五、《古文渊鉴》卷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道光《直隶州志》卷二一
安万民者,其别有六。
一曰敦教化。
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
昔者三代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
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而刑罚驱乎其后也。
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
夫民知有所不为,则天下不可以敌,甲兵不可以威,利禄不可以诱,可杀可辱、可饥可寒而不可与叛,此三代之所以享国长久而不拔也。
及至秦、汉之世,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
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
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则天下枵然无复天子之民矣。
世之儒者常有言曰:「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
学校之制,射飨之节,冠婚丧祭之礼,粲然莫不有法。
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
然世之儒者,盖亦尝试以此等教天下之民矣,而卒以无效,使民好文而益媮,饰诈而相高,则有之矣,此亦儒者之过也。
臣愚以为若此者,皆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
实者所以信其名,而名者所以求其实也。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
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凡今儒者之所论,皆其名也。
武王既克商,散财,使天下知其不贪;
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
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
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
如此,则其教化天下之实,固已立矣。
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然后文之以礼乐,教之以学校,观之以射飨,而谨之以冠婚丧祭,民是以目击而心谕,安行而自得也。
及至秦、汉之世,专用法吏以督责其民,至于今千有馀年,而民日以贪冒嗜利而无耻。
儒者乃始以三代之礼所谓名者而绳之!
彼见其登降揖让盘辟俯偻之容,则掩口而窃笑;
闻钟鼓管磬希夷啴缓之音,则惊顾而不乐。
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已难乎?
臣愚以为宜先其实而后其名,择其近于人情者而先之。
今夫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于安;
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于危。
平居则欺其吏,而有急则叛其君,此教化之实不至。
天下之所以无变者,幸也。
欲民之知信,则莫若务实其言;
欲民之知义,则莫若务去其贪。
往者河西用兵,而家人子弟皆籍以为军。
其始也,官告以权时之宜,非久役者,事已当复尔业。
少焉皆刺其额,无一人得免。
自宝元以来,诸道以兵兴为辞而增赋者,至今皆不为除去。
夫如是,将何以禁小民之诈欺哉!
夫所贵乎县官之尊者,为其恃于四海之富,而不争于锥刀之末也。
其与民也优,其取利也缓。
古之圣人,不得已而取,则时有所置,以明其不贪。
何者?
小民不知其说,而惟贪之知。
今鸡鸣而起,百工杂作,匹夫入市,操挟尺寸,吏且随而税之,扼吭拊背,以收丝毫之利。
古之设官者,求以裕民
今之设官者,求以胜民。
赋歛有常限,而以先期为贤;
出纳有常数,而以羡息为能。
天地之间,茍可以取者,莫不有禁。
求利太广,而用法太密,故民日趋于贪。
臣愚以为难行之言,当有所必行。
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
以教民,而示之义。
若曰「国用不足而未可以行」,则臣恐其失之多于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