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庸论下106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八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夫君子虽能乐之,而不知中庸,则其道必穷。
《记》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非其信道之不笃也,非其力行之不至也,得其偏而忘其中,不得终日安行乎通涂,夫虽欲不废,其可得耶?
《记》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以为过者之难欤,复之中者之难欤?
宜若过者之难也。
然天下有能过而未有能中,则是复之中者之难也。
《记》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既不可过,又不可不及,如斯而已乎?
曰:未也。
孟子曰:「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书》曰:「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
又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而《记》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皇极者,有所不极,而会于极。
时中者,有所不中,而归于中。
吾见中庸之至于此而尤难也,是故有小人之中庸焉。
有所不中,而归于中,是道也,君子之所以为时中,而小人之所以为无忌惮。
《记》曰:「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嗟夫,道之难言也,有小人焉,因其近似而窃其名,圣人忧思恐惧,是故反覆而言之不厌。
何则?
是道也,固小人之所窃以自便者也。
君子见危则能死,勉而不死,以求合于中庸。
见利则能辞,勉而不辞,以求合于中庸。
小人贪利而茍免,而亦欲以中庸之名私自便也。
孔子孟子之所为恶乡原也。
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曰:「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善斯可矣」。
以古之人为迂,而以今世之所善为足以已矣,则是不亦近似于中庸耶?
故曰:「恶紫,恐其乱朱也;
恶莠,恐其乱苗也」。
何则?
恶其似也。
信矣中庸之难言也。
君子之欲从事乎此,无循其迹而求其味,则几矣。
《记》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