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庸论上106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八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甚矣,道之难明也。
论其著者,鄙滞而不通;
论其微者,汗漫而不可考。
其弊始于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务为不可知之文,庶几乎后世之以我为深知之也。
后之儒者,见其难知,而不知其空虚无有,以为将有所深造乎道者,而自耻其不能,则从而和之曰然。
相欺以为高,相习以为深,而圣人之道,日以远矣。
子思作《中庸》,儒者皆祖之以为性命之说。
嗟夫,子思者,岂亦斯人之徒欤?
盖尝试论之。
夫《中庸》者,孔氏之遗书而不完者也。
其要有三而已矣。
三者是周公孔子之所从以为圣人,而其虚词蔓延,是儒者之所以为文也。
是故去其虚词,而取其三。
其始论诚明之所入,其次论圣人之道所从始,推而至于其所终极,而其卒乃始内之于《中庸》。
盖以为圣人之道,略见于此矣。
《记》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夫诚者,何也?
乐之之谓也。
乐之则自信,故曰诚。
夫明者,何也?
知之之谓也。
知之则达,故曰明。
夫惟圣人,知之者未至,而乐之者先入,先入者为主,而待其馀,则是乐之者为主也。
若夫贤人,乐之者未至,而知之者先入,先入者为主,而待其馀,则是知之者为主也。
乐之者为主,是故有所不知,知之未尝不行。
知之者为主,是故虽无所不知,而有所不能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与乐之者,是贤人、圣人之辨也。
好之者,是贤人之所由以求诚者也。
君子之为学,慎乎其始。
何则?
其所先入者,重也。
知之多而未能乐焉,则是不如不知之愈也。
人之好恶,莫如好色而恶臭,是人之性也。
好善如好色,恶恶如恶臭,是圣人之诚也。
故曰「自诚明谓之性」。
孔子盖长而好学,适周观礼,问于老聃师襄之徒,而后明于礼乐,五十而后读《易》。
盖亦有晚而后知者。
然其所先得于圣人者,是乐之而已。
孔子厄于陈、蔡之间,问于子路子贡,二子不悦,而子贡又欲少贬焉。
是二子者,非不知也,其所以乐之者未至也。
且夫子路能死于卫,而不能不愠于陈、蔡,是岂其知之罪耶?
故夫弟子之所为从孔子游者,非专以求闻其所未闻,盖将以求乐其所有也。
明而不诚,虽挟其所有,伥伥乎不知所以安之,苟不知所以安之,则是可与居安,而未可与居忧患也。
夫惟忧患之至,而后诚明之辨,乃可以见。
由此观之,君子安可以不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