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金光明经1095年8月1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六、《东坡禅喜集》卷六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轼之幼子过,其母同安郡王氏讳闰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
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殡于城西惠济院。
过未免丧,而从轼迁于惠州,日以远去其母之殡为恨也。
念将祥除,无以申罔极之痛,故亲书《金光明经》四卷,手自装治,送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中,欲以资其母之往生也。
泣而言于轼曰:「书经之劳微矣,不足以望丰报,要当口诵而心通,手书而身履之,乃能感通佛祖,升济神明,而小子愚冥,不知此经皆真实语耶,抑寓言也?
当云何见云何行」?
轼曰:「善哉问也。
吾常闻之张文定公安道曰:『佛乘无大小,言亦非虚实,顾我所见如何耳』。
万法一致也,我若有见,寓言即是实语;
若无所见,实寓皆非。
故《楞严经》云:若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涅槃。
若诸菩萨急于人,不急于成佛,尽三界众生皆成佛已,我乃涅槃。
若诸菩萨觉知此身,无始以来,皆众生相。
冤亲拒受,内外障护,即卵生相。
坏彼成此,损人益己,即胎生相。
爱染留连,附记有无,即湿生相。
一切勿变,为己主宰,即化生相。
此四众生相者,与我流转,不觉不知,勤苦修行,幻力成就。
则此四相,伏我诸根,为涅槃相。
以此成佛,无有是处。
此二菩萨,皆是正见。
乃知佛语,非寓非实。
今汝若能为流水长者,以大愿力象取无碍法水,以救汝流浪渴涸之鱼,又能观诸世间,虽甚可爱,而虚幻无实,终非我有者,汝即舍离。
如萨埵王子舍身,虽甚可恶,而业所驱迫,深可怜悯者,汝即布施。
如萨埵王子施虎,行此舍施,如饥就食,如渴求饮,则道可得,佛可成,母可拔也」。
过再拜稽首,愿书其末。
绍圣二年八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