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孙志康(二)1095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六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某启:自春末闻讣,悲愕不已。
自惟不肖,得交公父子间有年矣。
即欲奉疏,少道哀诚,不独海上无便,又闻志康往西路迎护,莫知往还的耗,故因循至今。
遂辱专使,手书累幅,愧荷深矣。
窃承已毕大事,营干勤苦,何以堪任。
即日孝履支持,粗慰所望。
志文实录,读之感噎。
自闻变故,即欲撰一哀词,以表契义之万一,患不知爵里之详。
今获观此文,旦夕即当下笔,然不敢传出,虽志康亦不相示。
藏之家笥,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也。
自惟无状,百无所益于故友,惟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故决意为之,然决不以相示也。
志康必识此意,千万勿来索看。
师是此文甚奇,斯人亦可人也。
某谪居已逾年,诸况粗遣。
祸福苦乐,念念迁逝,无足留胸中者。
又自省罪戾久积,理应如此,实甘乐之。
今北归无日,因遂自谓惠人,渐作久居计。
正使终焉,亦有何不可。
志康闻此,可以不深念也。
玳瑁合见遗,乃吾介夫遗意,谨炷香拜受。
志康所惠布蜜药果等,一一捧领,感怍无量。
海上穷陋,又谪居贫病,无一物报谢,惭负无量。
见戒勿轻与人诗文,谨佩至言。
如见报出都日所闻,虚实不可知,慎勿以告人也。
舍弟筠州甚安,时时得书。
儿侄辈或在陈,或在许,两儿子在宜兴,某独与幼子过在此。
明年长子迈,当挈他一房来此指射差遣,因般过房下来。
见忧之深,恐欲知其详。
示谕开岁来此相见,虽为厚幸,然窜逐中,惟欲亲故谢绝为孤寂可怜者,则孤危犹可粗安。
若如志康,人所指目者,而乃不远千里相求,此重增某罪戾也。
千万寝之,切告!
切告!
李泰伯前辈不相交往,然敬爱其人,欲为作集引,然亦终不传出也。
承谕乃世旧,可为集其前后文集,异日示及,当与志康商议,少加删定,乃传世也。
斯人既无后,吾辈当与留意。
李文叔书已领,会见无期,千万节哀自重。
诸儿子为学颇长进,迨自吴兴寄诗来,文采甚可观。
此等辱交游最旧,故辄以奉闻,然不敢令拜状,无益,徒烦报答也。
某所答书,乞勿示人,切祝切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