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1089年12月27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一、《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十二月二十七日龙图阁学士朝奉郎、知杭州军州事、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苏轼谨顿首百拜,上书门下仆射相公阁下:去年浙中,冬雷发洪,太湖水溢,又积雨,苏、湖、常、秀皆水,民就高田秧稻,以待水退。
及五六月,稍稍分种,十不及四五,而又继之以旱。
以故早晚皆伤,高下并损。
自元丰以来,民之艰食,未有如今岁者也。
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
人微言轻,理自当尔。
然亦恐监司诸郡,不尽以实奏,而庙堂所访问往来之人,或揣所乐闻,不尽以实告,故朝廷以言为过耳。
不然,岂有仁圣在上,群贤并用,而肯恬不为意乎?
入冬以来,缘诸郡闭粜,而税务用例违条,收五谷力胜钱,故米价斗至八九十,衢、睦等州至百馀钱,皆足钱,炎炎可畏。
用印板出榜千馀道,止绝此两事。
自半月来,米谷通流,价亦稍平。
然浙中无,青黄之交,当在来秋,而熟不熟,又未可知。
民惩熙宁流殍之祸,上户有米者,皆靳惜不肯出,其势非大出官米,不能救此患。
正月七月,本州里外九县,日粜官米千五百石,乃可以平价救饥,计当用米三十一万五千石。
今本州常平除兑充军粮外,止有十七万石,漕司许于邻郡运致三万石,尚少十一万五千石。
计穷理迫,须至控告。
近以本州廨宇弊坏,奏乞度牒二百道修完,未蒙开允。
意欲以此度牒募人于诸县纳米,度可得二万五千石。
然后减价出卖,每斗六十,度可得钱万五千贯。
且以此钱修完廨宇。
虽不及元计料钱数,且修完紧要处,亦粗可足用。
则是此度牒一出而两利也。
伏望相公深念本州廨宇弊坏已甚,不可不修,及今完葺,所费尚少,后日大坏,其费必倍,又因以募人纳米出粜救饥。
设使不因修完廨宇,朝廷以饥民之故,特出圣恩,乞与二百道度牒,犹不为过,而况救饥、修屋两用而并济乎?
愚惷少虑,仰恃庙堂诸公仁贤恤民,必不忍拒此请。
意此度牒可以必得,以此不候回降指挥,辄已一面告谕商旅,令储峙米斛,具水陆脚乘,以须度牒之至。
深望果断不疑,于一两日内,降付急递。
日与吏民延颈企踵,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若不蒙哀察,则是使失信商旅,坐视流殍,其为惭惶狼狈,未易遽言。
至时朝廷虽加诛殛,何补于事。
近者奏为本路转运司今年合起年额米斛百六十万,乞特许且起一半或三分之二,其馀候丰熟日随年额起发,未蒙恩许。
今年漕司窘迫,实倍常岁。
异时预买䌷绢钱,常于岁前散绝,今尚阙太半,刬刷之急,盖不遗馀力矣。
若非朝廷少加矜察,则督迫之极,害必及民。
近蒙朝廷许辍上供二十万石出粜,此大惠也。
然望更辍留三十万石。
若无米可粜,只乞以此钱收买银绢上供,虽无补于饥民,而散币在民,少解钱荒之患,亦良策也。
此外只有劝诱富民出谷助官赈贷,及用常平钱米募民工役二事,然皆难行。
劝诱之利,未及贫民,而诛求之祸,先及上户。
浙中富民欠官钱者,十人而九,决无可劝诱之理。
至于募民工役,亦非实惠。
若散募饥贫,不堪工役,鸟兽聚散,得钱便走。
熙宁中,尝行此事,名为召募,其实不免于等第上差科,官支钱米尽入役夫,而本户又须贴钱雇人,凶年人户,重有此扰,皆虚名无实,利少害多。
惟有多粜官米一事,简而易行。
米价既低,民无贫富,均享其利。
惟望相公留意,则一路幸甚。
拙于言语,不能尽写忧危之状,以晓左右。
惟有发书之日,西向再拜,扣头默祷。
庶几区区丹诚,可以感动万一也。
不宣。
按:《七集·后集》「足」作「月」;「皆月钱」三字为自注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