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劄子1092年5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五、《文编》卷一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元祐七年六月十六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苏轼劄子奏:臣已具积欠六事,及旧所论四事上奏。
臣闻之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若陛下初无此心,则臣亦何敢必望此政,屡言而屡不听,亦可以止矣。
然臣犹孜孜强聒不已者,盖由陛下实有此心,而为臣子所格沮也。
窃观即位之始,发政施仁,天下耸然,望太平于期月。
今者八年,而民益贫,此何道也?
愿陛下深思其故。
若非积欠所压,自古至今,岂有行仁政八年而民不苏者哉。
臣前所论四事,不为不切,而经百馀日,略不施行。
臣既论奏不已,执政乃始奏云,初不见臣此疏,遂奉圣旨,令臣别录闻奏。
意谓此奏朝上而夕行,今又二年于此矣。
以此知积欠之事,大臣未欲施行也。
若非陛下留意,痛与指挥,只作常程文字降出,仍却作熟事进呈,依例送户部看详,则万无施行之理。
臣人微言轻,不足计较,所惜陛下赤子,日困日急,无复生理也。
臣又窃料大臣必云今日西边用兵,急于财利,未可行此。
臣谓积欠之在户部者,其数不赀,实似可惜。
若实计州县催到数目,经涉岁月,积欠之在户部者累毫,何足以助经费之万一。
臣愿圣主特出英断,早赐施行。
臣访闻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三州,人死过半,虽积水稍退,露出泥田,然皆无土可作田塍,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粮无种,有种无牛,饿死之馀,人如鬼腊
臣窃度此三州之民,朝廷加意惠养,仍须官吏得人,十年之后,庶可完复。
《书》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浙西灾患,若于一二年前,上下疚心,同力拯济,其劳费残弊,必不至若今之甚也。
臣知杭州日,预先奏乞下发运司,多籴米斛,以备来年拯济饥民,圣明垂察,支赐缗钱百万收籴。
发运使王觌,坚称米贵不籴。
是年米虽稍贵,而比之次年春夏,犹为甚贱,纵使贵籴,尚胜于无,而执所见,终不肯收籴颗粒,是致次年拯济失备,上下共知而不诘问。
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类皆如此。
淮南东西诸郡,累岁灾伤,近者十年,远者十五六年矣。
今来夏田一熟,民于百死之中,微有生意,而监司争言催欠,使民反思凶年。
怨嗟之气,必复致水旱。
欲望圣慈救之于可救之前,莫待如浙西救之于不可救之后也。
臣敢昧死请内降手诏云:「访闻淮浙积欠最多,累岁灾伤,流殍相属,今来淮南始获一麦,浙西未保丰凶,应淮南东西、浙西诸般欠负,不问新旧,有无官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
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
仍更别赐指挥,行下臣所言六事四事,令诸路安抚钤辖司推类讲求,与天下疲民一洗疮痏,则犹可望太平于数年之后也。
臣伏睹诏书,以五月十六日册立皇后,本枝百世,天下大庆。
《孟子》有言:「《诗》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此周之所以王也。
今陛下膺此大庆,独不念积欠之民,流离道路,室家不保,鬻田质子以输官者乎?
若亲发德音,力行此事,所全活者不知几千万人。
天监不远,必为子孙无疆之福。
臣不胜拳拳孤忠,昧死一言。
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