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相度开石门河1091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二、《方舆胜览》卷一、《淳祐临安志》卷八、《咸淳临安志》卷二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二、《文编》卷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一六六、《西湖游览志》卷二四、《吴中水利通志》卷一三、万历《杭州府志》卷二○、康熙《钱塘县志》卷三四、《海塘录》卷一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元祐六年三月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苏轼状奏:右,臣谨按《史记》秦始皇三十六年,东游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始皇帝以天下之力徇其意,意之所欲出,赭山桥海无难,而独畏浙江水波恶,不敢径渡,以此知钱塘江天下之崄,无出其右者。
臣昔通守此邦,今又忝郡寄,二十年间,亲见覆溺无数。
自温、台、明、越往来者,皆由西兴径渡,不涉浮山之崄,时有覆舟,然尚希少
自衢、睦、处、婺、宣、歙、饶、信及福建路八州往来者,皆出入龙山,沿溯此江,江水滩浅,必乘潮而行。
潮自海门东来,势若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与鱼浦诸山相望,犬牙错入,以乱潮水,洄洑激射,其怒自倍,沙碛转移,状如鬼神,往往于渊潭中,涌出陵阜十数里,旦夕之间,又复失去,虽舟师、没人,不能前知其深浅。
以故公私坐视覆溺,无如之何,老弱叫号,求救于湍沙之间,声未及终,已为潮水卷去,行路为之流涕而已。
纵有勇悍敢往之人,又多是盗贼,利其财物,或因而挤之,能自全者,百无一二,性命之外,公私亡失,不知一岁凡几千万。
而衢、睦等州,人众地狭,所产五谷,不足于食,岁常漕苏、秀米至桐庐,散入诸郡。
钱塘亿万生齿,待上江薪炭而活,以浮山之崄覆溺留碍之故,此数州薪米常贵。
又衢、婺、睦、歙等州及富阳新城二邑,公私所食盐,取足于杭、秀诸场,以浮山之崄覆溺留碍之故,官给脚钱甚厚,其所亡失,与依托风水以侵盗者不可胜数。
此最其大者。
其馀公私利害,未可以一二遽数。
臣伏见宣德郎、前权知信州军州事侯临,因葬所生母于杭州之南荡,往来江滨,相视地形,访闻父老,参之舟人,反复讲求,具得其实。
建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或因斥卤弃地,凿为运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凡二十二里有奇,以达于江。
又并江为岸,度潮水所向则用石,所不向则用
大凡八里有奇,以达于龙山之大慈浦。
自大慈浦北折,抵小岭下,凿岭六十五丈,以达于岭东之古河。
因古河稍加浚治,东南行四里有奇,以达于今龙山运河,以避浮山之崄。
度用钱十五万贯,用捍江兵及诸郡厢军三千人,二年而成。
臣与前转运使叶温叟、转运判官张璹,躬往按视,皆如言。
福建两浙士民,闻臣与欲奏开此河,万口同声,以为莫大无穷之利。
臣纵欲不言,已为众论所迫,势不得默已。
臣闻之父老,章献皇后朝日,以江水有皇天荡之崄,内出钱数十万贯,筑长芦,起僧舍,以拯溺者。
又见先帝以长淮之崄,赐钱十万贯、米十万石,起夫九万二千人,以开龟山河
浮山之崄,非特长芦龟山之比,而二圣仁慈,视民如伤,必将捐十五万缗以平此积崄也。
谨昧死上临所陈《开石门河利害事状》一本,及臣所差观察推官董华用临之说,约度功料,及合用钱物料状一本,并地图一面。
伏乞降付三省看详,或召赴省面加质问。
仍乞下本路监司或更特差官同共相视。
若臣与言不妄,乞自朝廷擘画,支赐钱物施行。
臣观古今之事,非知之难,言之亦易,难在成之而已。
临之才干,众所共知。
臣谓此河非不成。
伏望圣慈,特赐访问左右近臣,必有知者。
乞专差监督此役,不惟救活无穷之性命,完惜不赀之财物,又使数州薪米流通,田野市井,咏歌圣泽,子孙不忘。
臣不胜大愿,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贴黄〕石门新河,若出定山之南,则地皆斥卤,不坏民田。
又自新河以北,潮水不到,灌以河水,皆可化为良田。
然近江土薄,万一数十年后,江水转移,河不坚久。
若自石门并山而东,出定山之北,则地坚土厚,久远无虞。
然度坏民田五六千亩,又失所谓良田之利。
体问民田之良者,不过亩二千,以钱偿之,亦万馀缗而已。
此二者,更乞令监司及所差官详议其利害。
〔又贴黄〕董华所料,只是约度大数,若蒙朝廷相度可以施行,更乞别差官入细计料。
〔又贴黄〕今建此议,不知者必有二难。
其一,不过谓浙江浮山之崄,经历古今贤哲多矣,若可平治,必不至今日。
如此乃巷议臆度,不足取信。
只如龟山新河,易长淮为安流,今日吕梁之崄,窃闻亦已平治
岂可谓古人偶未经意,便谓今人不可复作?
其一,不过谓并江作岸,为潮水所冲齧,必不能经久。
浙江石岸,亦有成规。
自古本用木岸,转运使张夏始易以石。
龙山以东,江水溢深,石岸立于涨沙之上,又潮头为西陵石矶所射,正战于岸下,而四五十年,隐然不动,虽时有缺坏,随即修完,人不告劳,官无所费。
今自慈浦以西,江水皆露出石脚,而潮头自龙山转向西南,则岸之易成而难坏,非张夏所建东堤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