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子圭师号状1090年12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一、《咸淳临安志》卷三三、嘉靖《仁和县志》卷六、《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四一、康熙《钱塘县志》卷三四、光绪《西湖志》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元祐五年十二月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苏轼状奏:勘会杭州平陆,本江海故地,惟附山乃有甘泉,其馀井皆咸苦。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其后白居易亦治湖浚井,以足民用。
嘉祐中知州沈遘增置一大井,在美俗坊,今谓之沈公井,最得要地。
四远取汲,而创始灭裂,水常不应。
至熙宁中六井与沈公井,例皆废坏。
知州陈襄选差僧仲文、子圭、如正、思坦四人,董治其事。
修完既毕,岁适大旱,民足于水,为利甚博。
臣为通判,亲见其事。
经今十八年,沈公井复坏,终岁枯涸,居民去水远者,率以七八钱买水一斛,而军营尤以为苦。
臣寻访求熙宁中修井四僧,而三人已亡,独子圭在,年已七十,精力不衰。
问沈公井复坏之由,子圭云:熙宁中虽已修完,然不免以为管,易致废坏。
遂擘画用瓦筒盛以石槽,底盖坚厚,锢捍周密,水既足用,永无坏理。
又于六井中控引馀波,至仁和门外,及威果、雄节等指挥五营之间,创为二井,皆自来去井最远难得水处。
西湖甘水,殆遍一城,军民相庆。
若非子圭心力才干,无缘成就。
子圭先已蒙恩赐紫,欲乞特赐一师号,以旌其能者。
右臣体问得灵石多福院僧子圭,委有戒行,自熙宁中及今,两次选差修井,营干劳苦,不避风雨,显有成效。
如蒙圣恩赐一师号,即乞以惠迁为号,取《易》所谓「井居其所而迁」之义。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