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宜禄移县学记 北宋 · 张舜民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七
宜禄故有县学,介于两厅之间。
或升其堂,謦欬与室家相闻。
每春秋二时释奠孔子,有司白令,然后发钥,扫除以行礼。
自馀,封鐍甚严,学者莫得而游也。
三年诏一下,姑群居僧寺中,讲习期月,以幸有司之荐,不则散而罢归,待诏后乃相见。
故非不能群居,以其实无学也,可不念哉!
元祐四年河南张益为县令武功游师雄转运判官,按行过宜禄
见之,曰:「凡民事有大小,政有先后,莫大于教民,莫先于立学。
方今天下,文物何如哉?
容有无学之县乎?
县苟图其事,必咨之州,州必咨之监司
比其往返诘难,而县令官满已去矣。
公诚能置之不疑,学可必成」。
游君喜而受之。
邑人闻而相语曰:「长官将为学,以教诲吾之子弟,而父兄不能应者,非人也」。
一日,有富室者献其地于东门之内,面通衢,背城垛,广袤若干步。
于是刬取旧学而迁致之。
损其有馀,增其不足,门墙言言,堂室沉沉。
孔子于中楹,绘门人于两序
正寝面势,先生之居;
斋房东西,学子舍之。
厨有经史,备探讨也;
庋有□粮,继乏绝也。
不牟于公,不漠于利,用物毕具,而至者如归。
邑人曰:「可谓盛矣!
然教学之序,如何哉」?
告曰:「每朝日,先生升堂,弟子就列。
弟子就问,先生有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戒之以近者小者,告之以远者大者。
始之以仁义礼乐,终之以道德性命。
闻之者,公愉既退,则或群或友,解衣逍遥,是非乡人,议论执政
困则在床而寝,乐则援琴而歌,是藏修游息之四焉,亦切磋琢磨之一也。
明年,邠之乡贡者九人,而宜禄居其四;
登第者三人,而宜禄有其二。
为学之验,可不信乎!
予实邠人,自予先大夫泊居宜禄者,有年矣。
今入其东门,望长松百尺,其下乃予所生处也。
城东北数里,望之林木蓊然者,予尝耕而食之也。
昔为儿童,从父兄游,见被服乘马而过门者,与其立功名而见于简册中者,心倾慕之,如不可得。
今仕宦几二十年,周流四方,出入朝省,家徒弊于风尘,鬓发消于忧辱。
形体气志,曾非乎昔。
顾欲复为青衿两髦,旅进乡校之中,时闻先生长者之一言,讵可得也!
念之悲乎!
凡百学者,尚慎旃哉!
毋轻出处。
因感而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