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礼法 北宋 · 郑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七八、《皇朝文鉴》卷一○三、《郧溪集》续补
孔子作《春秋》,常事不书,变礼则书,明圣人之典礼,中国世守之,不可以有变也。
甚矣,浮屠氏之变中国也。
浮屠,夷礼也。
古者建辟雍,立太学,以育贤士,天子时而幸之,躬养三老五更,习大射,讲六经,用以风动天下之风教。
而今之浮屠之庙,萝蔓天下,或给之土田屋庐,以豢养其徒。
天子又亲临之,致恭乎土木之偶。
此则变吾之辟雍太学之礼而为夷矣。
古者宗庙有制,唐虞五庙,商周七庙。
至汉乃有原庙,行幸郡国及陵园皆有庙,汉之于礼已侈矣。
而今之祖宗神御,或寓之浮屠之便室,亏损威德,非所以致肃恭尊事之意也。
此则变吾之宗庙之礼而为夷矣。
古者日蚀、星变、水旱之眚,则素服避正殿,减膳撤乐,责躬以答天戒。
而今之有一灾一异,或用浮屠之法,集其徒螺鼓呶噪而禳之。
此则变吾之祈禳之礼而为夷矣。
古者宫室之节,上公以九,侯伯以七,子男以五,惟天子有加焉,五门六寝,城高七雉,宫方千二百步。
而今之浮屠之居,包山林,跨阡陌,无有裁限,穹桀鲜巧,穷民精髓,侈大过于天子之宫殿数十百倍。
此则变吾之宫室之礼而为夷矣。
古者为之衣冠,以庄其瞻视,以节其步趋,禁奇邪之服,不使眩俗。
而今之浮屠髡首不冠,其衣诡异,方袍长裾,不襟不带。
此则变吾之衣冠之礼而为夷矣。
自有天地,则有夫妇,则有父子,则有君臣,男主外,女主内,父慈子孝,天子当扆,群臣北面而朝事之。
而今浮屠不婚不娶,弃父母之养,见君上未尝致拜。
此则变吾之夫妇、父子、君臣之礼而为夷矣。
古者丧葬有纪,复奠祖荐虞祥之祭,皆为之酒醴、牢牲、笾豆、鼎篚享荐之具。
而今之举天下凡为丧葬,一归之浮屠氏,不饭其徒,不诵其书,举天下诟笑之,以为不孝,狃习成俗,沈酣溃烂,透骨髓,入膏肓,不可晓告。
此则变吾之丧葬之礼而为夷矣。
故自古圣人之典礼,皆为之沦陷,几何其为不尽归之夷乎!
使孔子而在,记今之变礼者,将操简濡笔特书之不暇。
而天下方恬然不为之怪,朝廷未尝为之禁令,而端使之攻穿坏败。
今或四夷之人有扣弦而向边者,则朝廷必择帅遣兵以防捍之。
见一虏夫、一獠民,必擒捽之、束缚之而加诛绝焉。
彼之来,小不过利吾之囊箧、囷窖、牛羊,大不过利吾之城郭、土地而已。
而浮屠之徒满天下,朝廷且未尝擒捽束缚而加诛焉,反曲拳跪跽而尊事之。
彼之所利,乃欲灭绝吾中国圣人之礼法,其为祸岂不大于扣弦而向边者耶?
庄子所谓「盗钩金者诛,盗国者为诸侯」者耶?
夫胜火者水也,胜夷狄者中国也,中国所以胜者,以有典礼也。
宜朝廷敕聪博辩学之士,删定礼法,一斥去浮屠之夷而明著吾圣人之制,布之天下,上自朝廷,下至士大夫,俾遵行之。
礼行而中国胜矣,中国胜则为浮屠氏之说,又何从而变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