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卦名解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九、《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三、《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三二、《文章类选》卷一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七五
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故曰「云雷《屯》」。
屯已大亨,则雷雨之动满盈,而为《解》,故曰「雷雨作,《解》」,「动而免乎险,《解》」。
山下有险,非险在前也,可往而止焉,必蒙者也,故为《蒙》。
《蹇》,则险在前者也,险在前则不可以往,故为《蹇》。
《彖》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知者,反乎蒙者也。
《需》,亦险在前也,其不为《乾》健而进也,非若《艮》之止也,非《坎》之所能陷也,待时而进耳,故为《需》。
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小者之畜也。
小者畜,则其畜亦小矣,故为《小畜》。
以小而畜大,非柔之中也。
柔得位而不中,不中而上下应之,《小畜》之道也。
能止健,大者之畜也。
大者畜,则其畜亦大矣,故为《大畜》。
四阳过二阴,而阳得中,故为《大过》。
《大过》者,大者过也。
大者过,则亦事之大过越也。
四阴过二阳,而阴得中,故为《小过》。
《小过》者,小者过也。
小者过,则亦事之小过越者耳。
大有》,能有大者也,大者应之也;
柔得尊位,大有者也。
《同人》,同乎人者也,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者也。
巽而丽乎内,故为《家人》;
止而丽乎外,故为《旅》。
少男长女必惑,山下有风必挠。
蛊者,挠惑之名也,为天下之蛊者事也,故为《蛊》。
少女少男,男下女上,故为《咸》。
咸者,交感之名也。
长男长女,男上女下,故为《恒》。
姤阴遇阳,故为《姤》。
阳终决阴,故为《蒙》。
柔履刚,故为《履》。
履,礼也。
礼者,以柔履刚者也。
刚应顺而以动,故为《豫》。
上下交,故为《泰》;
不交,故为《否》。
刚中为主而下顺从,故为《比》。
顺而止,故为《谦》。
动而说,故为《随》。
大者在上,故为《观》。
大者壮,故为《大壮》。
刚浸长以临柔,故为《临》。
临者,大临小之名,故曰「临者大也」。
柔来文刚,分刚上而文柔,故为《贲》。
柔变刚为《剥》。
剥者,消烂之名也。
剥穷上而刚反,故曰《复》。
复者,反而得其所之名也。
天下雷行,物应之,故为《无妄》。
雷之感物,物之所以应,无妄者也。
刚退,故为《蒙》。
明入地中,故为《明夷》。
明者,伤于暗之名也,文王当其象矣。
以爻考之,自三以下,周象也;
自四以上,殷象也。
明出地上,《》,臣进之象卦也。
明出地上,则方昼而未至乎中,中则照天下。
昼则进之盛而不亢乎王者也。
损上益下,主于自损者也,故为《益》;
损下益上,主于自益者也,故为《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凡女卦皆受《损》者也,凡男卦皆受《益》者也。
损上益下,损下益上,此之谓也。
巽乎水而上水,故为《井》。
以木巽火,故为《鼎》。
明以动,故为《丰》。
丰者,光明盛大之卦也。
刚上下而实在其间,颐中有物之象也。
颐中有物必噬,噬则合矣,故为《噬嗑》。
嗑者,有间而通之之卦也。
上险下说,说以行险,故为《节》。
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故为《中孚》。
柔亦在内,可谓对矣。
《中孚》者,至诚之卦也;
《无妄》,则不妄而已。
一阳陷于二阴,故为《坎》。
坎者,陷也;
内明,水象也。
一阴丽于二阳,故为《离》。
离,丽也;
外明,火象也。
水之为物,陷者也;
火之为物,丽者也。
推此则《震》、《巽》、《艮》、《兑》可以类知之也。
上火下泽,《睽》。
睽者,不合之名也,二女之卦也。
火在水上,《未济》。
未济者,有济之道也,男女之卦也。
水上火下,男女相逮之卦也,故为《既济》。
泽上火下,二女不相得之卦也,故为《革》。
不相得而相违,革之所以生也。
以众行险,故为《师》。
上刚而下险,险而健,故为《讼》。
上动而下止,止而动,故为《颐》。
止而动,颐之道也。
上说而下顺,故为《萃》。
上巽而下险,险而巽,故为《涣》。
涣者,离散之名也。
巽而免乎险,则不蹇不困,下虽险,上巽而不健,则不讼,故为《涣》而已。
困则刚见掩者也,在难中者也,不可以不动矣。
《蹇》,则难在前者也,不可以往而已,故《彖》曰「利西南」也。
顺而巽,其进也孰御焉?
故为《升》。
止而巽,有止之道,故为《渐》。
《归妹》者,归女之卦也。
妹,少女也;
少女为主于内,故曰「归妹」。
归妹,女归之以其时也。
故曰「动而说,所以为归妹」也。
阳在下。
则动而进,故为《震》。
进在阴上,已得其所则止,故为《艮》。
内柔伏,故为《巽》;
外柔见,故为《兑》。
此其文皆在《系辞》。
或《彖》《系》所不言,以其所言反求其所不言,则知其所以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