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汤武论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八、《公是集》卷四○
说者曰:「汤武非放弑」。
是不然。
是不及知圣人之权,不以至公之道待圣人,疑其有利天下之心。
疑其有利天下之心,是以恶其有放弑之名,是以矫为之说,伪为之辞。
其意则善矣,其义则不可通。
凡恶放弑之名者,为其利之也,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斥其所以取之之状,贬其所以夺之之罪。
今汤武者圣人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无利之之心,无求之之意,然则何疑矣?
果不足疑,尚何讳夫有放弑之名已哉?
以为汤武非放弑,是不及知圣人之权,不以至公之道待圣人,率其私心而为之隐者也,是蔽惑之说,非汤武之本指也。
汤武之本指,在乎隆至公之道,以立放弑之业;
受放弑之名,以一至公之义。
是以昔者汤放桀,惟有惭德。
武王作《大武》之乐,尽其美,不敢尽其善。
苟不以放弑为名,汤尚何惭?
武尚何未善哉?
帝王之事,有变有常。
常事礼也;
变事权也。
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皆所谓权也。
权者,反于经而后善,故必自贬损然后中权矣。
不辞外禅之非,汤武不恶逆取之名,贬而益明,损而益隆者也,尚何疑而讳哉?
说者曰:「汤武非放弑」。
问之,「曰:汤武圣贤,而大恶也」。
应之曰:然则亦以汤武为非臣,以为非君乎?
夫放弑者,正君臣之名也,非正善恶之名也。
虽不善,其位君也;
汤武虽善,其位臣也。
以臣伐君,而不谓之放弑,是去君臣、乱上下之道也。
苟无君臣焉,可也;
如有君臣,则乃所谓君,汤武乃所谓臣也。
,天下之恶而已矣;
汤武,天下之贤而已矣。
汤武之有天下,不利之耳,不求之耳,至放桀而伐纣,谁得而避之哉?
故谓汤武非放弑,则去君臣而乱上下矣。
天下之贤者,将起而掖其君以夺之矣,深非其君以罪,而厚自荣以名矣。
故善言道者不然,彼汤武者,真放弑者也。
明白其道,所以序圣人之心;
贬损其名,所以受天下之垢。
受天下之垢而名不辱,百姓不疑,万世不非,是乃圣人之所以为圣也。
谓汤武非放弑,是不及知圣人之权,不以至公之道待圣人,率其私心而为之隐者也;
是去君臣,乱上下,丧名实者也,矫为之说,伪为之辞者也。
昔者晋灵公为不道,诛国人,辱士大夫,支解膳宰,逐大臣赵盾
赵盾出奔,赵穿因民之不悦,执公弑之,然而董狐书曰赵盾
曰:「弑者非我也」。
董狐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入不讨贼,非子弑君则谁哉」?
孔子曰:「董狐,良史也。
赵盾,良大夫也」。
由是观之,非不知弑君之名也,为法受恶也。
为法受恶者,所以崇君臣之义,厉上下之叙也。
然而谓汤武非放弑者,是谓汤武无赵盾之德,无孔子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