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苏明允哀辞1066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七二、《元丰类稿》卷四一、《曾文定公集》卷一六、《南丰曾先生文粹》卷一○、《皇朝文鉴》卷一三二、《嘉祐集》附、《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甲集卷一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四一、《八代文钞》第三二册、《补续全蜀艺文志》卷三九、《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
始举进士,又举茂材异等,皆不中。
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
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
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
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其略如是。
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
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
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
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复去蜀,游京师
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
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
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既而明允召试舍人院,不至,特用为秘书省校书郎
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
又以贤良方正策入等。
于是三人者尤见于当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
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
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所集《太常因革礼》者一百卷,更定《谥法》二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
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
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二子,轼为殿中丞直史馆,辙为大名府推官
其年,以明允之丧归葬于蜀也,既请欧阳公为其铭,又请予为辞以哀之,曰:铭将纳之于圹中,而辞将刻之于冢上也。
余辞不得已,乃为其文。
曰:
明允兮邦之良,气甚夷兮志则强。
阅今古兮辨兴亡,惊一世兮擅文章。
御六马兮驰无疆,决大河兮齧浮桑。
粲星斗兮射精光,众伏玩兮雕肺肠。
京师兮洎幽荒,矧二子兮与翱翔。
唱律吕兮和宫商,羽峨峨兮势方飏。
孰云命兮变不常,奄忽逝兮汴之阳。
维自著兮炜煌煌,在后人兮庆弥长。
明允兮庸何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