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齐州二堂熙宁六年二月1073年2月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三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齐滨泺水,而初无使客之馆。
使客至,则常发民调林木为舍以寓,去则撤之,既费且陋。
乃为之徙官之废屋,为二堂于泺水之上以舍客,因考其山川而名之。
盖《史记·五帝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寿丘就时于负」。
郑康成释:「历山河东雷泽济阴,负,卫地」。
皇甫谧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
河滨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
以予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
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丘、负,皆在鲁、卫之间,地相望,则历山不宜独在河东也。
《孟子》又谓舜东夷之人,则陶、渔在济阴,作什器在鲁东门,就时在卫,耕历山在齐,皆东方之地,合于《孟子》。
按图记,皆谓《禹贡》所称雷首山在河东,妫水出焉。
而此山有九号,历山其一号也。
予观《虞书》及《五帝纪》,盖舜娶尧之二女乃居妫汭,则耕历山盖不同时,而地亦当异。
世之好事者,乃因妫水出于雷首,迁就附益,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实矣。
由是言之,则图记皆谓齐之南山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
今泺上之北堂,其南则历山也,故名之曰历山之堂。
按图,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
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
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
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
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故又谓之温泉。
其注而北,则谓之泺水,达于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于齐者皆于是乎出也。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
泺水尝见于《春秋》,鲁桓公十有八年,公及齐侯会于泺。
杜预释:在历城西北,入济水。
然济水自王莽时不能被河南,而泺水之所入者清河也,盖失之。
今泺上之南堂,其西南则泺水之所出也,故名之曰泺源之堂。
夫理使客之馆,而辨其山川者,皆太守之事也,故为之识,使此邦之人尚有考也。
熙宁六年二月己丑记。
按:《元丰类稿》卷一九。又见《曾文定公集》卷八,安刻《南丰曾先生文粹》卷六,《皇朝文鉴》卷八○,《文章正宗》续集卷一二,《齐乘》卷一、二,《文章辨体汇选》卷六○六,《八代文钞》第三二册,《名山胜概记》卷三四、三五,《明一统志》卷二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职方典卷二○五、职方典卷二六九、山川典卷二○五、考工典卷七○,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之一九,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四,乾隆《蒲州府志》卷二,道光《济南府志》卷六五(以上部份书题《趵突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