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筠州学记治平三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二、《元丰类稿》卷一八、《曾文定公集》卷八、《南丰曾先生文粹》卷六、《皇朝文鉴》卷八○、《文章正宗》续集卷一二、《方舆胜览》卷二○、《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丙集卷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五八九、《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三、《三续古文奇赏》卷一五、《古文渊鉴》卷五三、《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二一、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三、同治《高安县志》卷二二、同治《瑞州府志》卷一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周衰,先王之迹熄。
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
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
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
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
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穿凿为说。
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
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
之书,世未知好也。
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及其已衰,而󲦤绅之徒,抗志于强暴之间,至于废锢杀戮,而其操愈厉者,相望于先后。
故虽有不轨之臣,犹低佪没世,不敢遂其篡夺。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
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
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
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
从政之体,而之非迂。
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
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
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
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茍得之行多。
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
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
至于渐磨之久,则果于义者,非强而能也。
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
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
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
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
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
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
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
治平三平,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君仪
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
斋祭之室,诵讲之堂,休宿之庐,至于庖湢库厩,各以序为。
经始于其,而落成于八月之望。
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
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
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