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送丁琰序1054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元丰类稿》卷一四、《曾文定公集》卷七、《曾子固集》卷二三、《南丰曾先生文粹》卷三、《古文渊鉴》卷五二、《四续古文奇赏》卷二一、《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九、乾隆《建昌府志》卷七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道而闻四方者,不过数人。
此数人者,非特任守令也。
过此数人,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郡守县令以罪不任职,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是天子大臣爱国与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谓无不至矣。
而诏虽下,举者卒不闻。
惟令或以旧制举,不皆循岁月而授。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禦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
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
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
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
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
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
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
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
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也。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
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