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苏骐骥墓碣铭序(为孙器之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五、《司马公文集》卷七五、《永乐大典》卷二四○四
苏氏之先,出自重黎
忿生周武王司寇,封于温,世为卿士,或谓之温子
春秋时,苏子为狄所灭,子孙以邑为氏,历世久远,散之四方。
洛阳者,秦、厉代以口辩显战国世。
杜陵者,建为汉名将,子武使匈奴中十九年,不屈节。
在武功者,绰仕宇文周,以明法令为某官;
子威隋文帝佐命功臣
至唐,瑰父子为贤相。
其章章尤著者也。
周衰,温为晋邑,汉属河内郡,隋以河内怀州
修武之族,不弃其故土,留怀州不去,公其后焉。
公讳某,字某
曾大父某、大父某,皆不仕,父某赠左司卫率。
公幼慷慨有远志,自力读书,不治家事。
宗族争笑,且怒之曰:「汝世农家,勤治耕桑以丰衣食,汝忽弃业为书生,穷馁无日矣」。
公曾不顾,为学益
早丧二亲,哀毁过礼,乡曲称之。
弱冠举三《传》科。
景德中契丹南侵,河北盗贼蜂起,公于是尽散家财,纠合乡曲子弟,结以信义,捍禦群寇,修武由是获全。
大将军某北征,公踵军门上谒。
延入,与语兵事,大悦,即奏偕行。
中山,会契丹围城甚急,用公之策,卒拒却之。
于是天子曰:「契丹犯塞,河北士子躬被甲胄,捍敌有功。
今天下贡举已毕,朕怜夫北方贤士大夫不得以时充贡,其皆召试赐第」。
公由是解褐,补符离
县多寇盗,吏卒单弱。
公奖训率厉,擒馘七十馀人,阖境清肃
改河清主簿,考满,吏民群诣转运使所请留,诏听更留,成资而去。
遂州录事参军
本道论荐,召对,擢为大理寺丞,知大名县事。
寻除通判州事
入朝,迁太子中舍
国家沿前世故事,分文武百官为二涂,其迁次任使,皆不相参涉
有愿相移易者,听之。
公素喜武事,加习边务,遂改供备库副使,知威胜军事。
继典岚、莫、石、凤、夔五州,皆著声绩。
官历东染院、洛苑二副使
其在夔州,兼夔梓两路兵马都监提举诸州巡检兵甲事。
久之,上表乞朝。
因言边防民政诸利害,称旨,迁右骐骥副使同提点湖南两浙刑狱公事。
年七十四,以庆历二年十月十三日终于长沙官舍。
公始虽以学术为文吏,而性好勇,有智略。
晚年寇苦边,诸将多败北无功,公闻之叹曰:「吾以布衣起家方伯,承两朝恩渥不可胜纪
家近赵、魏,粗习兵略,今狂虏骄嫚,侵扰疆埸,而吾老病,不得戈前驱,以报万一,岂非命也」!
然卒不得尽其志。
呜呼哀哉!
夫人张氏,先公即世。
子四人:师古,果州团练判官
师颜,卫州司法参军
梦臣获嘉县主簿
季子师说及孙孝先、曾孙叔元,皆三班借职
馀孙若干人,幼未官。
公之在荆湖也,梦臣三班奉职,以公高年多疾,求告省侍。
朝廷以武吏求省侍无故事,不许。
即乞改文职归省,方许之。
行及苑叶间,闻丧,因号泣,昼夜奔赴,凡七日行千三百里。
近世官远方而殁者,子孙多焚其柩,以烬归葬,相习为常,无讥诮者。
梦臣独奋曰:「为人子孙,忍行此,岂人心也哉」!
长沙数千里奉柩以归。
呜呼,其信知义而断不与俗流者夫!
古人称善人者,其身不耀。
必在子孙,岂信然邪。
某年月日,葬于某所先府君之兆,夫人张氏祔。
乡邑于公近,又久承公之知,故其于公之始终治行也,于佗人为悉。
其诸子以碣文为请,光何敢辞,谨铭(铭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