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说玄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八、《司马公文集》卷六八、《皇朝文鉴》卷一二六、集注太玄、《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六三、《荆川稗编》卷四三、《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二八、《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三五、《三续古文奇赏》卷一九、《补续全蜀艺文志》卷三四、《宋元学案补遗》卷八
余少之时,闻《玄》之名而不获见,独观雄之自序,称《玄》盛矣。
班固为雄传,则曰:「刘歆尝观《玄》,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
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雄笑而不应。
诸儒或讥,以为雄非圣人而作经,犹春秋吴、楚之君僭号称王,盖诛绝之罪也」。
存此言,则之意虽愈于,亦未谓《玄》之善如雄所云也。
余亦私怪雄不赞《易》而别为《玄》。
《易》之道,其于天人之缊备矣,而雄岂有以加之?
乃更为一书,且不知其焉所用之,故亦不谓雄宜为《玄》也。
及长,学《易》,苦其幽奥难知,以为《玄》者,贤人之书,校于《易》,其义必浅,其文必易。
夫登乔山者,必践于坱埤;
适沧海者,必沿于江汉
故愿先从事于《玄》,以渐而进于《易》,庶几乎其可跂而望也。
于是求之积年,始得观之。
初则溟滓漫漶,略不可入。
乃研精易虑,屏人事而读之数十过,参以首尾,稍得窥其梗槩。
然后喟然置书叹曰:呜呼,扬子云真大儒者邪!
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
孟与荀殆不足拟,况其馀乎!
观《玄》之书,昭则极于人,幽则尽于神,大则包宇宙,小则入毛发。
合天地人之道以为一,刮其根本,示人所出,胎育万物而兼为之母,若地履之而不可穷也,若海挹之而不可竭也。
盖天下之道虽有善者,蔑以易此矣。
考之于浑元之初,而玄已生;
察之于当今,而玄非不行;
穷之于天地之季,而玄不可亡。
叩之以万物之情而不漏,测之以鬼神之状而不违,槩之以六经之言而不悖。
藉使圣人复生,视《玄》必释然而笑,以为得己之心矣,乃知《玄》者所以赞《易》也,非别为书以与《易》角逐也。
何歆、固知之之浅,而过之之深也!
或曰:「《易》之法与《玄》者,不遵《易》而自为之制,安在其赞《易》乎?
且如与《易》同道,则既有《易》矣,何以《玄》为」?
曰:夫畋者所以为禽也,网而得之,与弋而得之何异?
书者,所以为道也。
《易》,网也;
《玄》,弋也。
何害不既设网而使弋者为之助乎?
子之求道亦胶矣。
扬子作《法言》,所以准《论语》,作《玄》所以准《易》,子不废《法言》而欲废《玄》,不亦惑乎?
夫《法言》与《论语》之道,庸有异乎?
《玄》之于《易》亦然。
大厦将倾,一木扶之,不若众木扶之之为固也;
大道将晦,一书辨之,不若众书辨之之为明也。
学者能专精于《易》诚足矣,然《易》天也,《玄》者所以为之阶也。
子将升天而废其阶乎?
先儒为《玄》解者,诚已善矣。
子云为文既多训诂,指趣幽邃,而《玄》又其难知者也。
故今疑先儒之解,未能尽契子云之志,世必有能通之者,比老终且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