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神武秘略景祐四年六月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八四、《永乐大典》卷八二七五
兵之所由来远矣,与民皆生,含血之患,见犯则校,况于人乎!
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常理也。
人生而静,感物而动,物之感人无穷,则人化于物。
是以有悖逆诈伪之心,淫泆作乱之事,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诈愚,勇者苦怯。
又何况生而有好利,故争夺生;
生而有嫉恶,故残贼生。
圣人于是立德以化之,制礼以导之。
化导之不革,则有设禁以防之,作刑以威之。
刑者,法乎天之震曜,时之肃杀。
甲兵乃刑之大者。
淳古之世,至治之极,尚有阪泉之征,共工之阵,丹浦之战,有苗之伐,施及周宣,兵定天下。
天下既定,橐弓戢戈,而犹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作九伐之法,以正邦国,以伐有罪。
周道既衰,诸侯立政,王制隳弛,师旅亟动。
于是齐桓有内政之令,晋文有被庐之法,其行师致霸之道,盖务随时而求欲速也。
至于战国,豪杰并起,因势辅时,作为权谲,故险谋变化、出奇设伏之计兴焉。
汤武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彼齐桓、晋文、楚庄、吴阖庐、越勾践入王兵之域而未尽焉。
末世穷武力以快虎狼之贪,杀人盈城,流血满野,斯为下矣。
凡诛暴乱谓之义兵,兵义者王;
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
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
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
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天之道,岂不亏盈益谦、抑高而举下者乎?
是以善为国者不师,谓邻国望我欢若亲戚也;
善师者不阵,谓上将伐谋也;
善阵者不战,谓军阵严整、敌望而畏之也;
善战者不死,谓投兵胜地、避实攻虚也;
善死者不亡,谓民尽其命,无奔背散亡也。
夫兵锋气燄,焱厉火烈,虽如所愿,动亦耗病。
盖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
老子所谓「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不戢自焚」,可以深戒。
议者又欲消兵去战,专以柔道而治,亦未为得也。
何者?
一文一武,相为表里,文经之,武纬之,经纬不爽而其理得矣。
天生五材,谁能去兵?
鞭朴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
秀茂之木,不能无蝎蠹;
治平之世,不能无暴悖。
善牧者必去害群,则良马阜蕃,善田者必去莨莠,则嘉禾滋植。
君人者不能消遏乱源,扶卫良民,乃隶圉、老农之不若也。
今国家混一区宇,边陲不耸,夙夜惟持盈虑危之戒,治兵经武,安可暂废?
若耀武玩黩,则吾岂敢?
昔有莘氏之君,脩德废武,有唐氏灭之;
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夏侯氏伐之,晋武帝平吴之后,去州郡武备,及寇贼起,皆无以备,不能制。
唐明皇承平日久,禁卫皆市井商贩之徒,人不知战,安、史作乱,无以禦其凶威。
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
总而言之,帝王兴师,必本仁义。
仁者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
义者存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仁兵之出,若生物之仰时雨焉;
义兵之行,若病者之待良药焉。
将以利物,不以害物;
将以救之,非以危之。
战以时动,动以时至,以安以和,有畏有怀。
帝王之利器,举天下而无敌者,不其美欤!
不其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