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史论(中)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五、《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九、《文编》卷二七、《荆川稗编》卷七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九九、《名世文宗》卷二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一七
迁、固史虽以事辞胜,然亦兼道与法而有之,故时得仲尼遗意焉。
吾今择其书有不可以文晓,而可以意达者四,悉显白之。
其一曰隐而章,其二曰直而宽,其三曰简而明,其四曰微而切。
迁之传廉颇也,议救阏与之失不载焉,见之《赵奢传》;
郦食其也,谋挠楚权之缪不载焉,见之《留侯传》。
固之传周勃也,汗出洽背之耻不载焉,见之《王陵传》;
董仲舒也,议和亲之疏不载焉,见之《匈奴传》。
、食其、勃、仲舒,皆功十而过一者也。
茍列一以疵十,后之庸人必曰:智如廉颇,辩如郦食其,忠如周勃,贤如董仲舒,而十功不能赎一过,则将苦其难而怠矣。
是故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则其与善也,不亦隐而章乎?
迁论苏秦,称其智过人,不使独蒙恶声;
北宫伯子,多其爱人长者。
固赞张汤,与其推贤扬善;
赞酷吏,人有所褒,不独暴其恶。
、伯子、汤、酷吏,皆过十而功一者也。
茍举十以废一,后之凶人必曰:苏秦、北宫伯子、张汤、酷吏,虽有善不录矣,吾复何望哉?
是窒其自新之路,而坚其肆恶之志也。
故于传详之,于论于赞复明之,则其惩恶也,不亦直而宽乎?
迁表十二诸侯,首鲁讫吴,实十三国,而越不与焉。
夫以十二名篇,而载国十三,何也?
不数吴也。
皆诸侯耳,独不数吴,何也?
用夷礼也。
不数而载之者,何也?
周裔而霸盟上国也。
《春秋》书哀七年,公会吴于鄫;
书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
书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此其所以虽不数而犹获载也。
若越区区于南夷,豺狼狐狸之与居,不与中国会盟以观华风,而用夷狄之名以赴,故君子即其自称以罪之
《春秋》书定五年,于越入吴;
书十四年,于越败吴于槜李
书哀十三年,于越入吴。
此《春秋》所以夷狄畜之也。
茍迁举而措之诸侯之末,则山戎、猃狁亦或庶乎其间。
是以绝而弃之,将使后之人君观之曰:不知中国礼乐,虽勾践之贤,犹不免乎绝与弃,则其贱夷狄也,不亦简而明乎?
固之表八而王侯六,书其人也,必曰某土某王若某。
功臣外戚则加其姓,而首目之曰号谥姓名
此异姓列侯之例也。
诸侯王其目止号谥,岂以其尊,故不曰名之邪?
不曰名之,而实名之,岂以不名则不著邪?
此同姓诸侯王之例也。
王子其目为二,上则曰号谥名名之,而曰名之,杀一等矣。
此同姓列侯之例也。
及其下则曰号谥姓名
夫以同姓列侯而加之异姓之例,何哉?
察其故,盖元始之间,王莽伪褒宗室而封之者也,非天子亲亲而封之者也。
宗室,天子不能封,而使王莽封之,故从异姓例,示天子不能有其同姓也。
将使后之人君观之曰:权归于臣,虽同姓不能有,名器诚不可假人矣。
则其防僭也,不亦微而切乎?
噫,隐而章,则后人乐得为善之利;
直而宽,则后人知有悔过之渐;
简而明,则人君知中国礼乐之为贵;
微而切,则人君知强臣专制之为患。
用力寡而成功博,其能为《春秋》继,而使后之史无及焉者,以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