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周礼致太平论五十一篇 其五十 教道第九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四、《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四
师氏「掌以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
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
二曰友行,以尊贤良;
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以美诏王,告王以善道也。
谏者,以礼义正之。
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而世子亦齿焉。
养国子以道者,以师氏之德行审谕之,而后教之以艺仪也。
师保诏王以善,谏王之恶。
王者既立乎无过之地矣,又使教养国子,而世子与焉,是策之上也。
《王制》曰:「乐正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则古之教人者,世子无不在也。
《文王世子》曰:「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
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曰:『有父在则礼然』。
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曰:『有君在则礼然』。
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
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曰:『长长也』。
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
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
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
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
夫将以宗庙社稷属之,可不教乎?
贾谊有言:「天下之命系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文中子曰:「储后不训而晋业隳矣!
惠帝之失天下,可无寒心也哉」?
荀卿曰:「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然则舍周其何适哉」?
孔子曰:「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噫!
犹有望于今之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