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温公中和论书 北宋 · 范镇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二附录、《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
《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其传曰:「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某以为中者,对外而为言也。君实曰:「中者,不近四旁之名也。指形而言之,则有中有外。此书以中庸为名,所指者,盖德也,非形也」。某以为心者在身之中,有知而无形者也。请以堂论之。身,形也,犹堂也,对外而言,则举堂之内皆中也。若以不近四旁为中,则堂之中又有中焉,非所谓舍藏之中,乃得中之中也。君实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既谓之中,则及其既发,当谓之外」。某又以为,发者,由中出者也,出而中节,非外而何?亦何必曰外?又如君实之说,此书以中庸为名,指德而言,则有中有和。若然,则经当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也。此书虽以中庸为名,至于左右其说,始终其义,不害旁有證援也。君实不喜老庄及辅嗣之说,不敢复有称引,今直以本篇义明之。经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故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说。君实又曰:「曷若治心养气,专以中为事,动静默语未尝不在乎中」。此正所谓择善而固执之,诚之者也。至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岂治心养气者所能办哉?所谓诚者,非别有一物也,但诚其心而已矣。心至于不勉不思,而中道至矣。譬如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以其中虚也。大小自外而至者也,钟岂预设小大于中而应之哉?所谓过与不及者,亦因时称事而为之中也。时有异变,事有异宜,亦岂可预设中于心而待之也?《荀卿》、《大学》,君实之所信也,其论心不过曰虚、曰静、曰定。虚、静、定虽非兀然如木石,亦岂可形容哉?孟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亦言心之无定在也。《书》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盖言心能精一,则信执其中也。君实既以大本之中,便为无过与不及,则其下岂当复云「发而皆中节」也?经曰:「惟至诚为能尽其性;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然则位天地、育万物,盖圣人得位者之所能也。孔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圣人有其道无其位者也。经之末又引:「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以毛为犹有伦,则又明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则圣人之心之德与天地参矣,但可以意通,而不可以形得也。今夫穹然而体高,苍然而色正者,天之形也;雷、风、日、月、山、泽,为天之用者。圣人深拱法宫,其迹则百官承序,万物乐生,究其用,盖有不可见者矣。《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语器则自天以下皆器也,语道则不可见者皆道也。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非立天下大本者,其孰能与于斯?愚故曰,明乎此者,其见天地圣人之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