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疏一道宝元元年正月1038年1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三、《乐全集》卷一九、《宋名臣奏议》卷三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九、《右编》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睹丙午诏书,以星文流变,坤载震摇,先春而雷,众异间作,陛下惕然戒惧,思所以当天意。
爰下明诏,诞告庶官,凡上躬之阙遗,政刑之阙失,阿枉之党,蒙罔为奸,咸使密疏以言,悉心无隐,约之亲览,靡及有司。
臣伏睹诏书,怅然感慨,远惟祖宗造基立法之勤,先帝持盈垂裕之意,敕天之命,抚此下人,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陛下天资神智,英睿聪明,绍隆基图,恭承帝事,治民祗畏,罔自暇逸。
向若仆臣皆正,股肱惟良,协心弼违,将顺其美,陛下可以高揖成康之上,徐步唐虞之域。
惜乎人主有仁明之德,人臣乏辅翼之材,因循蔽欺,偷取一切,治而无法,弊不谋救,沴气成象,变咎荐臻,皇皇焉独贻忧于陛下也。
臣愚孤远,学识疏陋,猥逢诏旨,询于刍荛,谨稽探天人之情,参合古今之论,上原厥罚之本,下陈致治之方。
傥日月之明,照此心之忠义,斧踬之下,免报雠于权强,是由陛下至明,岂独微臣受赐。
惟陛下留神研虑,察臣狂言。
臣伏思诏书曰「星文流变」者,臣鄙儒,不通天官之学,谨按前志说《春秋》「星陨如雨」为王者失势,臣下专恣之应。
紫垣、太微,上帝之座,天子之庭;
列星布位,近臣之象,流移失次,乃迩臣不恭其职,相朋附下,怀贰茍容,不忠王室之咎也。
「坤载震摇」者,臣窃考载籍,历世以还,地震之异,未有若今兹之甚者。
谨按前志,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兹谓不阴。
夫坤为阴体,臣道也,妻道也,外国之道也。
阳薄于阴而不能胜,相乘而震。
定襄之地直王城西北,正在乾位,君德所在,天之警告,夫岂虚发?
「先春雷震」者,臣谨按前志,雷当以二月出,其卦曰《豫》,言万物因雷出地,皆悦豫也;
八月入,其卦曰《归妹》,言雷复入地,则孕育根荄,保藏蛰虫。
雷本阳气,有人君之象,故先时而声,犹阳不闭藏,发泄无度也。
正月以来,日蒙少光,辄或数日不解。
臣谨按前志,蒙如尘,其蒙先大温。
已蒙,日不见,行善不请于上,兹谓作福;
蒙微而风,解复蒙,下专刑,兹谓分威。
蒙浊,夺日光,公不任职,兹谓不黜;
蒙,一温一寒。
风扬尘,知佞厚之兹谓蔽。
此蒙大略也。
臣闻上天无言,示人以象,人君省躬,应天以实。
是故考政者必求于天端,弭灾者必推于人事,天人之际,其应甚明。
臣谨按《春秋》之义,举往以明来,观著而思微,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无所疑矣。
故夫星流而殒,地震而裂,先春而雷,日蒙不解,其咎皆由乎阳德舒缓,阴道专纵,下为阿比,以蔽聪明者也。
臣愚不达道,敢因四变,推明七事。
臣闻之《书》曰:「无敢伏小人之攸箴」。
盖言明王求理,不遗下言也。
臣议虽鄙,切以为今世之切务,治道之至要,难尚此矣。
陛下幸加惠,不以臣之疏远而废其言,天下幸甚。
何谓七事?
其一曰密机事,二曰用威断,三曰广言路,四曰重图任,五曰正有司,六曰信命令,七曰示戒惧。
何谓密机事?
臣闻之《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
故《春秋》之义,讥君之漏言。
是以人臣造膝而对,诡辞而出,人君明以察之,断以行之,慎之至也。
子云:「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臣比见群下之言事者,深言切论,陛下或播之于左右;
囊章密疏,陛下多付之于有司。
凡国之庶政得失之疏,莫不系乎二府者,故诸臣下之言,其有指摘时病,及诸治乱者,则用事之臣必所不悦。
而陛下更暴其言而露其章,缘是而蒙谴者有之矣。
此盖陛下体貌大臣,笃其诚于勿贰;
疏外群下,忽其言之未然。
大臣固不可以忌疑,下言固未可以轻信,然亦在深思其意旨,徐察其情伪,参诸理道,辨其否臧,言茍可行,自当听纳;
言之未善,置而勿扬。
使下竭其忠、效所见,则奸谋僻行不萌于下,嘉猷正论日闻于上,致理之效,何以先此?
今清问之对,封奏之事,开言为怨府,洒翰为祸胎,沮忠义之言,成忌克之俗,人悼后害,孰敢献纳?
下情壅隔,国之大祸也。
臣深愿陛下先务此道,以为立政之,凡臣下入告之议,宜断在圣心,清问之言,姑慎于外泄。
念大《易》失臣之戒,防《春秋》漏言之讥,则天下有心之臣,皆为陛下用也。
其二曰用威断,何谓也?
臣闻《书·洪范》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臣无有作福作威。
臣之有作福作威,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故《春秋》之义讥郑忽之弱,以其胁于权臣也。
君人之柄,惟赏与罚,信赏必罚,惟断而已。
夫乾体以刚,天行以健,故能中正无邪,运用不息。
人君之德配乾而法天者,盖取乎刚且健也。
以陛下之英明温睿,而济之以断,天下不足治也。
往年庄献晏驾,陛下亲政,革弊去蠹,拔材赏忠,断自渊衷,不挠于下,典刑立正,区极一新。
天下翕然,皆谓陛下天机如艺祖,神略如太宗,万世一时,无穷之福也。
今者,道路之言皆谓陛下宽厚敦恕,徽柔广容,事存大体,动循往例,臣窃惑之。
此盖怙权之臣搂取邦柄,故说陛下,以为人主之孝莫大于奉先志,守成规。
夫祖宗之所以建基图,垂谟训,炳如日星,信如四时,虽百世其可易诸?
至于操纪律,明赏刑,用正人,去邪慝,治不忘乱,安不忘危,以和其民人而保其宗庙,此孝之大也。
且政由俗革,彼此一时;
事体权宜,各有云设。
或迹存而理异,或治久而奸生,必践而行,以为无改于祖宗之道,尚安足以为孝乎!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故复而不厌,久而不弊之谓道。
遵常守故,非圣人之事;
因时损益,乃建治之理。
昔先王之作为爵禄赏罚,临事而制宜,是以为天下之主。
见劳授赏,则众誉不能进无功;
见恶行诛,则众谗不能退无罪。
若政无大小,人无大小,弛张用舍,一取诸例,是爵禄赏罚不在人主而在簿书也,予夺之柄于陛下何有?
一史持簿书,按例而足矣。
此盖用事之臣自谋之虑,不才而例进者,收恩在己;
才而例退者,归怨于君。
人主欲赏拔忠良,擢用才俊,而用事之臣不悦者,辄曰:于例不可。
用事之臣猥引亲旧,妄援谬庸,而人主欲诘其故,辄曰:于例宜然。
以致今兹台阁混淆,贤愚糅杂,典刑都弛,名器益轻。
于后执时政者便于引例之说,终无发明之言。
臣尝读《汉书》至晁错之事,惟谋策宏远,达于权义,有致主经世之志,戮于奸谗之口,而史氏不能褒其忠,更讥以变古易常之说,臣窃愤厉,痛忠臣之难为也。
臣又读《晋书》至何曾之事,诫其子曰:「吾每进见,未尝闻经国远图,但道平生常语。
此非贻厥之道,及身而已」。
且曾为上公,图之不建,谁任其咎!
而史氏不能贬其罪,更美以知几先识之善,臣窃惋悼,痛谀臣之误国也!
嗟乎!
忠谀之无报,淑慝之不显,其已久矣,又可独长叹于兹乎!
臣愚伏愿陛下奋乾威,发天断,裁正无不忍之爱,采拔罔疏贱之隔,大稽诸古,小度于今,使天下之耳目常新,万务之本原必正,无曰引例合义而已,帝王之制不亦光大乎!
其三曰广言路,何谓也?
臣闻《书》美尧之德曰「询于众」,《春秋》之义大君命,讥大夫之专者。
今天下之士不思结知于人主,思见知于贵臣;
愿归恩于强臣,不愿受恩于人主。
何欤?
得强贵之心者,身不涉危而长保富贵;
蒙陛下之遇者,立未及安而已罹祸咎。
今夫大臣有所荐论,陛下重违其意,或勉从之;
陛下之有眷遇者,而大臣独不能以陛下之故,姑收其用,必排而去之。
何陛下之待贵臣厚,而贵臣之待陛下薄也?
而又多逐善人,指为钩党,使陛下腹心无所寄,耳目无所托,奸无所发,恶无所彰,九重之深,渐成孤立。
陛下天纵将圣,知几其神,此理甚明,岂其不悟?
昔汉魏相白去尚书副封,以防壅蔽,而宣帝得以知祸变之微,为汉明主。
唐太宗躬勤政理,明于听受,著《司门式》云:其无门籍人有论奏者,皆令监门司马引对,不许关碍。
又制大臣入论事,辄引谏官随入,或对问之言有亏理道,即从而诤之。
唐文帝致太平之迹也。
至代宗时元载,邪慝不法,惧为人言,因议凡群臣奏事,皆先闻之司长官,关白宰相,而后得上闻。
颜真卿疏奏曰:「往日李林甫欺君擅权,奸骄用事,群下指言者,率皆因事阴中伤之,犹不敢显为条约,以绝言路」。
以为元载之恶,过于林甫也。
惟在陛下开延谠直,虚心接纳,无限卑远,茍造膝而有益,虽犯颜而必恕,以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务,其惟广言路乎!
其四曰重图任,何谓也?
臣闻《书》曰「邻哉臣哉」,此帝尧所叹,以为与己密近之臣,必有德也;
又曰「钦四邻」,此帝尧所叹,以为在己左右前后之臣,必正人也。
故《春秋》之义,以为天子之宰通乎天下,重之至也。
夫国之所谓大臣者,莫尊乎宰相,君为元首,宰相乃其股肱,动静休戚,义犹一体。
宰相之职,朝夕王所,论道官材,图议天下之政者也。
安有居宰相之位,而足不至王庭,面不见旒扆,言不闻君听者乎?
大臣疾病,君为之忧轸,上医治疗,内使临问,数赐告加恩,意礼厚矣。
若其偃息卧家,遂罢其朝谒,旷时弥岁,则未之有也。
伏以台司为具瞻之地,庙堂非养病之所,朝廷之仪不可慢,社稷之重不可轻。
况今灾衅荐作,人心汹惧,安危所系,实在柄臣。
伏愿陛下为宗社之大计,略恩礼之小节,高选德望,考慎厥,应谴告于上穹,示大公于天下。
且自灾异之作,陛下忧劳谦畏,诞降德音,举诸阙政,致诚罪己,而元臣当国,莫肯任咎,茍安宠禄,以妨贤路,礼义廉耻,何以训下!
自馀三事,任政之臣志行忠邪,材智深浅,必料陛下知人之明,悉存乎圣虑矣。
其五曰正有司,何谓也?
臣闻夫子曰:「必也正名乎」!
《春秋》之义,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
故尊者主要,卑者位劳,所以正位分,明堂陛也。
人君逸于任使,垂拱而治,三公论政,九卿分职,群有司各事其事,故端而影直,振领而襟整,众务百职,各安其局。
今夫津官亭吏一命之微,米盐货利毫杪之细,莫不关决衡石,烦黩天衷。
三公不修其职,而猥侵群有司之事;
群有司茍谋期课,莫安所守。
上下姑息,习以为常,偷慢怀安,风俗益弊。
臣愚以为方今国体所系,政府而下,分职之重,台省备矣。
而豸冠乏匪躬之士,蒲规鲜替否之言。
当衡鉴者,循资格而无贤愚之别,绝劝赏澄清之义;
运计筹者,张空簿而责锥刀之末,无敛散轻重之权。
政失其,事忘其旧,其所召弊,由来渐矣。
臣愚伏愿陛下少运神智,详思世务,诸如此弊,宜有兴改。
撮其机要,谨其关柅,莫若择任三吏,切摩治本,使夫总百揆者则谋用庶官之长,列庶长者则各选众职之任,付之柄而责其效,尽其才而要其成,官守典司,无相侵紊,有废厥职,必正于罚。
如此,则陛下优游太紫之上,执赏罚之柄,而群下莫敢不奔走其职,庶务肃然而理矣。
其六曰信命令,何谓也?
臣闻《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
夫命令者,以简为重,以信为
简则易从,信则必行,易从则不犯,必行则可久,此之谓为国之要,为政之经。
臣比见朝廷出令,或寻即更改,或俄复停废。
吏易之而奉行不固,民之而茍慢多违。
揆大体而论之,此害政之深者。
夫滋章召乎巧诋,文烦所以法轻。
今条令重累,盈乎几阁,自明习者不能遍睹,况郡县承用者乎?
陷愚蠢于亡辜,罗元元之不逮,其咎由乎格令之烦多而不信,故奸吏因缘而为市也。
臣请今后凡诸臣有请改釐条制,审复勘会,益加详慎,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自然民无起诈之端,吏息舞文之巧,祥刑善制,咸中有庆矣。
其七曰示戒惧,何谓也?
臣闻《书》曰「惟天降灾祥在德」,而「吉凶不僭在人」。
是故或无灾以倾其邦,或有灾以兴其国。
无灾者骄怠所以起,有灾者戒惧所由生。
、汤遘水旱之期,中、高有桑雉之异。
一则以有备而无患,一则以修德而弭妖。
今兹之变,亦在陛下惟德之修而已。
承弼之臣,戒其权重者;
侍从之臣,戒其阿谀者;
帷幄密近之任,戒其用事之势;
掖庭嫔御之嬖,戒其燕溺之惑;
服羞戒其过制;
优戏戒其荡心。
啬用无小,侈费无微。
念四方惟正之供,悯小人作业之劳。
至于边防之守,兵食之备,器乘之用,将帅之材,臣谓宜皆存乎圣虑矣。
臣故曰惟备之戒,此其概矣。
修省之方,惕厉之意,虽陛下兢兢夙夜,不忘于怀,然天下之人莫之知也。
按《春秋左氏传》,晋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
对曰:「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
今震谪之异,众变重累,何啻乎山川之灾?
臣愚以谓陛下宜于常礼有所降损,斋居澄虑,深思天意,揆阴阳之道,察教政之阙。
其在陛下者,臣愿陛下勿吝其失,必易其度;
其在臣下者,臣愿陛下内断于心,明正其罚。
俾彝伦咸叙,以邀天之福,则七世之庙传裕于无穷,烝民之生率同于庆赖矣。
臣位卑而言高,有陵越之尤;
迹疏而意忠,有激讦之咎。
使臣言一经圣览,微悟主心,幸以涓尘于国家而有补,则虽鼎镬捐躯而不辞。
干冒天威,臣无任激切待罪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