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夷惠辨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镡津文集》卷八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又曰:「伯夷圣之清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又曰:「圣人百世之师,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立志
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始曰君子不由也者,孟子拒之之词也;
次曰清与和也者,称之之词也;
又次曰圣人百世之师也者,慕之之词也。
既拒而又称慕之,学者多惑。
有以其言为不详,吾故不然,谓孟子之说,厥旨远乎。
夫君子与人,适义而已矣,故其去就无固无必。
如其人始恶,而一日翻然以道求我,君子必接之,接之得其诚则就之。
如其人始不恶,而一日翻然以无道从我,君子必直之,直之不得已则去之。
君子就之,非苟从也,义可从也;
君子去之,非苟去也,义可去也。
故君子之去就非苟也,专在其义也。
伯夷者,「耻立恶人之朝,耻与恶人言。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衣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以诸侯为不洁,虽有善其辞命而不受也,以其终为不洁,果不就已。
柳下惠者,「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但其自治,不顾治人,混然苟与之处,果不去已。
柳下惠与不修之人处而不能正之;
既不能正之,又不能去之,是侮人者也。
伯夷得人善辞命,以至诚相求而不肯酌其诚;
既不能恤其诚,又不能就之,是侮人者也。
弃人也者,是不与人为善也;
侮人也者,是与人无礼也。
与人无礼,孰为恭乎?
不与人为善,孰为容乎?
以君子之道校之,则二子之去就不亦非义而宜乎?
孟子曰「君子不由也」。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横政之所之不忍居也,清廉其身,更治乱而不渝,非得圣人之清者,孰能守之?
柳下惠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非得圣人之和者,孰能忍乎?
孟子战国时无道也,而奸臣贼子眦睚恣作,顽懦鄙薄,争势冒利,虽死不顾其有节义。
孟子以羞之道不行,思以清廉宽和之风矫激其时,故必尊伯夷柳下惠为百世之师者也。
其始曰隘与不恭者,辨其不以义而为人也,盖欲使人慎去就,故有拒之之辞也。
又曰清与和者,是明其各有圣人之一德也,欲人知贤其人,故有称之之辞也。
又曰圣人百世之师者,有以警于世也,欲人闻其风而自化,故有慕之之辞也。
伯夷柳下惠,特立自任者也,不顾教人,故其所为亦不顾世之是非也;
孟子道者也,其务教人,故指其所为,是者取之,非者正之,所以夷、惠之事虽得失,而两存于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