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非韩下 其五 非韩第十八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
昔阳城处士被诏迁谏议大夫,久之,其谏争未见,众皆以虚名讥城,谓其忝也,而韩子遂作《谏臣论》非之。
其意亦以城既处谏官,而使天下不闻其谏争之言,岂有道之士所为乎?
逮城出守道州,以善政闻,而韩子为序送太学生何坚还城之州,又特贤城所治为有道之国,特比汉之黄霸颍川时,感凤鸟集鸣之贺。
余小时视此二说,怪韩子议论不定,而是非相反。
夫是必是之,必非之,何其前后混惑如此?
古今所论,谓圣贤正以其能知人于未名之间,见事于未然之时也。
王浚有大志,其未效之时,人皆笑之,唯羊叔子谓其必堪大事而善待之,而果立功于晋。
唐征淮西之时,李光颜初碌碌于行伍,人未之识,独裴中立称其才于宪宗,不数日,奏光颜能大破贼兵。
晋时,戴晞少有才惠,人皆许以有远致,唯嵇侍中谓其必不成器,其后晞果以无行被斥。
故唐《晋书》称其知人,而嵇、羊、裴晋公三君子之美灼灼然照万世矣。
韩子贤者,其识鉴人物固宜如此也。
使贤城果贤,方其谏争未有所闻之时,韩子当推之,以质众人之相讥。
岂前既不贤,其后因时之所美而随又贤之,若是,则韩子称其有道无道,是皆因人乃尔,岂韩子能自知之耶?
余视《唐书》见阳子素君子人也,其贤为太守,而不贤于谏官,乃韩子自不知耳。
韩子谓亢宗居谏官之职,而欲守处士之志,乃引《易·蛊》之上九与《蹇》之六二爻辞以折其行事,此氏居官自有「王臣謇謇」之意,而韩子不见。
按《唐书》,贞元之初谏官纷纭竞言事,细碎者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
然当此,亢宗自山林以有道诏为谏列,固宜相时而发,乌可如他谏臣断断遽骋口舌,以重人主厌恶?
亢宗在官,而人不见其谏争者,不言也,盖用礼「五谏」之义,而其所发微直,自有次序,不可得而辄见。
其五谏也者,曰讽,曰顺,曰窥,曰指,曰陷也。
讽谏者,谓知祸患之萌而讽告之也。
顺谏者,谓出词逊顺,不逆君心。
窥谏者,谓视君颜色而谏。
指谏者,谓质指其事而谏。
陷谏者,谓言国之害,而忘生为君也。
然其事未至亡国,大害于政,则未可以指陷也。
指陷谓言直而气厉,激怒于人主,失身多而济事少也。
魏文贞曰:「臣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忠臣纵杀身有直谏之名,而不益其事,更彰君之恶」。
若是,则讽谏果优隐于直谏,直谏岂不为不得已而用之耶?
故古之圣贤多尚讽谏。
孔子曰:「吾从其讽谏乎」!
《礼》曰:「为人臣之礼不显谏」。
又曰:「事君欲谏而不欲陈」。
此岂不然乎?
阳子盖如此之谓也。
裴延龄辈用事,邪人为党,倾覆宰相,大害国政,亢宗不得已,遂与王仲舒伏閤下,一疏论其奸邪。
天子果怒,欲加罪诛
顺宗适在东宫,解救仅免。
谏争法经,紧缓乃随其事宜。
始,与其二弟日夕痛饮,客茍有造,欲问其所以。
知其意,即坐客,强之以酒醉客,欲其不暇发语。
此足见阳子居官,其意有在,虽寻常之士亦可以揣知阳子之意。
韩子何其特昧,而遽作论,譊譊辄引《尚书·君陈》之词,而曰:「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者之事,阳子之所宜行也」。
是又韩子不知也。
若《君陈》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也。
呜呼!
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其所以「呜呼」也者,盖慨叹凡臣于人者咸皆顺行,此入告顺外之道,岂不为良臣,大能昭显其君之德也。
孔安国传之亦然也。
如此,则入则谏其君,出不使外人知者,何独在大臣宰相者乃得行之耶?
阳子立朝为谏议大夫,其位岂甚下,其官岂甚小,入则谏,出则不使人知,岂不宜其所行,孰谓不可耶?
夫谏争自古罕有得其所者。
汉之善谏者袁盎、汲黯,而言事尚忤触人主;
所不陷其身者,赖文、武贤主而纳谏。
其后薛广德、朱云、刘辅辈激怒天子,又其甚矣。
氏之谏争,师经有法,在当推之以效后世可也,更沮之,谬论如此,不亦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