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原正统论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欧阳文忠公集》卷五九
《传》曰:「君子大居正」。
又曰:「王者大一统」。
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
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
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
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
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
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
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
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不公。
非其不公,盖其是非之难也。
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是以论者于此而难也。
大抵其可疑之际有四,其不同之说有三,此论者之所病也。
何谓可疑之际?
周、秦之际也,汉、魏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朱梁、后唐之际也。
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而论者黜之,其可疑一也。
王莽得汉而天下一,不自终其身而汉复兴,论者曰伪,宜也。
魏得汉而天下三分,论者曰正统,其可疑二也。
东晋西晋则无终,以周、隋承元魏则无始,其可疑三也。
梁之取唐,无异魏、晋,而梁为伪。
刘备汉之后裔,以不能一天下而自别称蜀,不得正统,可也。
后唐非李氏,未尝一天下,而正统得之,其可疑四也。
何谓不同之说三?
有昧者之论,有自私之论,有因人之论。
正统之说肇于谁乎?
始于《春秋》之作也。
当东周之迁,王室微弱,吴、徐并僭,天下三王,而天子号令不能加于诸侯,其《诗》下同于列国,天下之人莫知正统。
仲尼以为周平虽始衰之王,而正统在周也。
乃作《春秋》,自平王以下,常以推尊周室明正统之所在。
故书王以加正月而绳诸侯。
王人虽微,必加于上,诸侯虽大,不与专封,以天加王,而别吴、楚。
刺讥褒贬,一以周法。
凡其用意,无不在于尊周。
而后之学者不晓其旨,遂曰黜周而王鲁
或曰起隐之不正,或曰起让国之贤君,况其说于私,殊不知圣人之意,在于尊周,以周之正而统诸侯也。
至秦之帝,既非至公大义,因悖弃先王之道,而自为五胜之说。
汉兴,诸儒既不明《春秋》正统之旨,又习秦世不经之说,乃欲尊汉而黜秦,无所据依,遂为三统五运之论,诋秦为闰而黜之。
夫汉所以有天下者,以至公大义而起也。
而说者直曰以火德当天统而已。
甚者,至引蛇龙之妖,以为左验。
至于王莽魏、晋,直用五行相胜而已。
故曰昧者之论也。
西晋之灭,而南为东晋、宋、齐、梁、陈,北为后魏、后周、隋。
东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天下一。
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陈、隋。
后魏者曰:统必有所授,则正其统曰:唐授之隋,隋授之后周,后周授之后魏。
至其甚相戾也,则为《南史》者,诋北曰虏。
为《北史》者,诋南曰夷。
故曰自私之论也。
夫梁之取唐,无异魏、晋之取也,魏、晋得为正,则梁亦正矣。
而独曰伪何哉?
以有后唐故也。
后唐者,初与梁为世仇。
及唐之灭,欲借唐为名,托大义以窥天下,则不得不指梁为伪,而为唐讨贼也。
而晋、汉承之,遂因而不改。
故曰因人之论也。
以不同之论于可疑之际,是以是非相攻,而罕得其当也。
《易》曰:「天下之动,正夫一」。
帝王之统,不容有二。
而论者如此,然搢绅先生未尝有是正之者,岂其兴废之际,治乱之本难言欤?
自《春秋》之后,述者多焉,其通古今、明统类者希矣。
司马子长列序帝王项羽亦为《本纪》,此岂可法邪?
文中子作《元经》,欲断南北之疑也,绝宋于元徽五年,进魏于太和元年
是绝宋不得其终,进魏不得其始。
夫以子长之博通,王氏之好学,而有不至之论,是果难言欤!
若夫推天下之至公,据天下之大义,究其兴废,迹其本末,辨其可疑之际,则不同之论息,而正统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