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乞廷议元昊通和事状庆历三年七月1043年7月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三、《右编》卷二五、《文编》卷一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一六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臣近有奏论,今后军国大事不须秘密,请集百官廷议。
近闻元昊再遣使人将至阙下,和之与否,决在此行。
窃计庙谋,合思成算,臣谓此最大事也,天下安危系之。
今公卿、士大夫爱君忧国者,人人各为陛下深思极虑,惟恐庙堂之失策,遂落夷狄之奸谋,众口云云,各有论议。
一曰天下困矣,不和则力不能支,少屈就之,可以纾患。
一曰羌夷险诈,虽和而不敢罢兵,则与不和无异,是空包屈就之羞,全无纾患之实。
一曰自屈志讲和之后,退而休息,练兵训卒,以为后图。
然此亦必不能者,只以河朔之事可知。
盖虑才和之后,便忘发愤,因循弛废,为患转深。
一曰纵使元昊复臣,西边减费,不弛武备,不忘后图,然犹有大可忧者,北戎将揽通和之事以为己功,过有邀求,遂兴兵革,是暂息小患于关西,复生大患于河北
臣忝为耳目之官,见国有大事,旁采外论,所闻如此异同,然大抵皆谓就和则难,不和则易,不和则害少,和则害多。
然臣又不知朝廷之意,其议云何?
臣见汉唐故事、祖宗旧制,大事必须廷议。
盖以朝廷示广大,不欲自狭;
谋臣思公共,不敢自强。
故举事多臧,众心皆服。
伏思国家自兵兴以来,常秘大事,初欲隐藏护惜,不使人知,及其处置乖违,岂能掩蔽?
臣谓莫若采大公之议,收众善之谋,待其都无所长,自用庙谋未晚。
其元昊请和一事,伏乞于使人未至之前,集百官廷议。
臣只自朝夕以来,诸处询访,已闻众说如此。
若使并集于廷,各陈所见,必有长策,以裨万一。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