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谲正论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八
孔子曰:「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愚尝诘注疏家流,止云:「齐桓公正而不谲者,以其伐楚而责包茅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返,有以见存臣节而尊王室也,故称其正焉。
晋文公谲而不正者,谓天王狩于河阳,因而朝之,以臣召君,非礼也,故称其谲焉」。
以愚观之,则所谓只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
夫圣人之道,言以尚辞,语无重出,故云「一字为褒贬」者,取其简而当也。
至于品藻诸弟子,但云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而已。
若谓齐之正焉,但云齐桓公正可矣;
谓晋之谲焉,但云晋文公谲可矣。
复云「正而不谲」、「谲而不正」者,其故何哉?
愚尝议之,盖有以也。
按《春秋》曰:「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
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明年春,齐侯遂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责;
昭王南征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也。
且齐侯之始也,以之忿而侵于蔡。
侵蔡得利,因而伐楚。
楚既问罪,乃托为勤王之师。
夫然,则测其始志,得不谓之谲乎?
及责楚之罪,则为正矣。
既得其正,乃为不谲矣。
晋文公之始也,伐原以示信,大蒐以示礼,一战而霸,可谓正矣。
及其天王将狩于河阳,君子讥其以臣召君。
又朝王而请隧,王不许焉,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
噫!
晋之始也,正则正矣,及其此也,臣节何在?
如此,则始虽正,今乃为谲矣。
愚谓圣人之意,以齐桓有管仲之佐,虽始谲,终乃复正,故「正而不谲」矣;
晋文公季年无良臣谏弼,始虽正,终乃复谲,故「谲而不正」矣。
先师之旨,不其然乎!
《文潞公文集》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