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察言责实时有惩劝疏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
臣先有奏陈,以力所不能,愿辞谏职。
不意朝命,复除御史知杂
臣久尸言职,已试不效,惟俟幽黜,敢有觊觎?
天慈蒙覆,岂不知幸?
图报之心,宜何如哉!
臣窃思历代设耳目之官,盖辅人主之不逮,不使九重之外,无复闻见;
万几之事,皆为壅蔽。
以是论之,献替之言,不可一日无之。
凡事止宜辨论是非,稍涉欺妄,当行重责,不当置其言而不用,使之沮辱在贤者。
翻然以思,动为身谋,悠悠皆是。
借如朝廷之事,台官不得预闻,及其政令行下,方始得知,比正其所为,则曰已行之命,难以追改。
执政之臣,常自取胜,耳目之官,固难与争矣。
又闻近日臣僚建议,以先帝临政,信任台谏官,所陈已行之事,多有追夺,欲陛下矫先帝之为,凡事坚执,不可移易。
行一缪令,进一匪人,倡言于外,曰「出自宸衷」,人必不敢动摇。
若果有之,是欲窒塞圣聪,将使拒谏遂事,岂公忠爱君之人哉?
恐非庙社之福也。
且谏诤者,非衮职之阙,时政之失,不应有所激发,上则咈戾圣意,下则违忤辅臣,以至被纠劾者,皆为仇敌。
岂不知害于身、凶于家,所利者国家,所守者职分尔。
而又近年朝廷无惩劝之意,谀佞者倾附权势,畏避者喑嘿自容,坐累岁月,例得迁转。
言与不言,孰为利哉?
臣尝亲奉德音,指缄默者甚众,然终不闻有所诫励,斯无益之大弊也。
臣窃谓陛下好问之心,过于虞舜,但未尝察其言尔;
求治之功,有如汉宣,但未尝责其实尔。
臣既未得其去,敢不以言责自任?
伏望陛下既问之,当察其言;
既用之,当责其实。
无俾左右,蔽惑聪明。
言事之官,宜时有惩劝,则人无茍且,职事皆举,有裨于朝政,太平之基不难成矣。
矫先帝之为,更宜沉虑已行之事。
果有不便,更张何疑?
不然,臣未知职事之所守,终不安其分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