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推委臣下论1036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范文正公集》卷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三、《圣宋文选》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生兆人,得王乃定。
万机百度,不可独当。
内立公卿大夫士,外设公侯伯子男。
先择材以处之,次推公以委之。
然则委以人臣之职,不委以人君之权。
臣请辩之。
夫执持典礼,修举政教,均和法令,调理风俗,内养万民,外抚四夷,师表百僚,经纬百事,此宰辅之职也。
兵戎,谨城壁,修方略,威夷狄,此将帅之职也。
肃朝廷之仪,触缙绅之邪,此御史府之职也。
治繁剧,制豪猾,此京尹之职也。
至于金谷刑法,各有攸司之职矣。
抚民人,宣风化,均徭役,平赋敛,此刺史县令之职也。
是皆人臣之职,不可不委之也。
若乃区别邪正,进退左右,操荣辱之柄,制英雄之命,此人主之权也,不可尽委于下矣。
何以明之?
《论语》孔子曰:「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注云:「制之由君也。)」。
晋委三卿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延陵季子曰:「晋国之政归此三家矣」。
后果分晋为三国
汉高祖招纳群英,有将将之权而取天下。
至于子孙,不知祖宗之谋,而独委霍光,又独委王凤,至于王莽,皆有大祸,西汉遂倾焉。
后汉光武亲用二十八将而取天下,后之子孙不知祖宗之谋,而独委后族,至于宦官
故奸雄竞起,以去恶为名,东汉遂倾焉。
魏委司马懿,晋委刘裕,其祸亦然。
唐太宗驾驭英雄,取天下,致太平。
高宗朝,李义府以立后之功,独见委用,陷害忠良,天下愤怨
明皇初用姚崇宋璟为相,而天下大治,推心委之,遂成故事。
李林甫代其任,仍复委之。
林甫奸邪,能中伤善人,朝廷无敢言得失者。
于是明皇不闻谏诤,自谓宰相得人,泰然无为矣。
言路已绝,故至禄山犯关向阙,而明皇不知,一旦丧乱,天下瓦解,唐德遂衰。
初以推委而天下治,终以推委而天下乱,何弊之然哉?
推委之际,进擢十人,上从其九,是九分之恩出于下矣。
如此,则数年之间,左右前后皆权臣之党也。
若黜辱十人,上从其九,是九分之威出于下矣。
如此,则数年之间,中外远近无敢忤权臣者。
故下之情不达,而上之势孤矣。
明皇之失,为后代之鉴。
王者将收其权,必先采人。
采人为难,岂无其要?
孔子之辨门人,标以四科:一曰德行,二曰政事,三曰言语,四曰文学
以四科辨之,思过半矣。
然则朝廷清要之位,觊觎者众,必审贤以与之。
贤杰之才,谗嫉者众,必先时以辨之。
是故先王孜孜求贤,以备选用。
且千官百辟,岂能独选?
必委之于辅弼矣。
惟清要之职,雄剧之任,不可轻授于人。
佥谐之外,更加亲选。
圣帝明王常精意于求贤,不劳虑于临事,精意求贤,则日聪明而自广;
劳心临事,则日丛脞而自困。
宜乎屏烦细而广询访。
其深于正道,有忧天下之心,可备辅相者记之。
其精于经术,通圣人之旨,可备顾问者记之。
其敢言正色,有端士之操,可备谏诤者记之。
其能言方略,有烈士之风,可备将帅者记之。
如斯之人,精而求之,熟而观之,然后清要之职,授雄剧之任,使人人竭力,争为腹心。
于是乎得以操荣辱之柄,制英雄之命,庶务委于下,而柄归于上,始可以言无为矣。
犹复置御史大夫中丞,使󲦤绅无敢慢者;
置诤臣七人,使言路无敢蔽者;
置门下封駮司,使制敕无得误者。
此又推委无为之中,而不废其防、不失其权者矣。
若留意逸豫,不孜孜于求贤,亲选之时,无贤可用,则进退赏罚复归于下。
虽有爵禄,不足为上之恩;
虽有诛罚,不足为上之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