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易义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范文正公集》卷五
《乾》上《乾》下,内外中正,圣人之德位乎天之时也。
德内也,位外也。
九二,君之德;
九五,君之位。
成德于其内,充位于其外。
圣人之德,居乎诚而不迁。
有时舍之义,故曰「见龙在田」;
德昭于中,故曰「利见大人」。
「天下文明」,君德也。
圣人之位,行乎道而不息。
有时乘之义,故曰「飞龙在天」;
位正于上,故曰「利见大人」,「乃位乎天德」,于是乎位矣。
或者泥于六位之序,止以五为君,曾不思始画八卦,三阳为《乾》,君之象也,岂俟于五乎?
三阴为《坤》,臣之象也,岂俟于四乎?
《震》为长子,岂俟重其卦而始见于长子乎?
明夫《乾》,君之象,既重其卦,则有内外之分。
九二居乎内,德也。
九五居乎外,位也。
馀爻则从其进退安危之会而言之,非必自下而上,次而成之也。
如卦言六龙,而九三不言龙而言君子,盖龙无乘刚之义,则以君子言之。
随义而发,非必执六龙之象也。
故曰易无体,而圣人之言岂凝滞于斯乎?
《咸》,阴进而阳降(《兑》,阴卦。《艮》,阳卦。),上下交感之时也,与《泰》卦近焉(《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然则《泰》卦三阴进于上,三阳降于下,极于交而泰矣,故曰万物通。
《咸》卦阴进而未尽达也,阳降而未尽下也(下卦犹有二阴,上卦犹有二阳。),感而未至于泰矣,故曰万物生而犹未通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感之无穷,而能至乎泰者也。
感而不至,其道乃消,故至腾口,薄可知也。
《恒》,阳动阴顺,刚上柔下(《震》,阳也,刚动于上。《巽》,阴也,柔顺于下。),上下各得其常之时也。
天尊地卑,道之常矣。
君处上,臣处下,理之常矣(上阳卦,天与君之道也。下阴卦,地与臣之道也。)
男在外,女在内,义之常矣(《震》为长男,《巽》为长女。)
天地、君臣、男女各得其正,常莫大焉。
诸卦多以有应为吉,此卦六爻皆应而爻无元吉者,何也?
夫吉于应者,相求以济之时也。
常者,上下各得其所之时矣。
故以刚柔皆应为常,而不以获应为吉。
是以士之常也,在于己,不在于人。
诸侯之常也,在于政,不在于邻。
天子之常也,在于道,不在于权。
故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尧舜为仁,终身而已矣,其知常也哉!
《遁》,阴进阳退(二阴进之于内,四阳退之于外。),柔佞入而刚正出,君子遁去之时也。
夫柔胜于刚,则小人制君子矣,辱可逃乎!
柔未胜刚,则君子辱可远也,未见制于小人焉。
此卦二阴而四阳,柔未胜刚,小人始浸而长也。
君子知吉之先,辨祸之萌,思远其时也,可不遁乎?
故《遁》之为义,尚乎远也。
是以最在内者,有遁尾之危;
最在外者,有肥遁之利。
子曰「知几其神」,始可与言遁也已矣。
《大壮》,刚以震而阴摧(内刚外震,二阴剥焉。),君子威而小人黜,政令刚严之时也。
阳于阴为大也,阳进阴退,大者壮而小者丧矣。
夫雷在天上,万物以震,威行天下,万邦以恐。
天地之壮见乎雷,圣人之壮见乎威。
壮而不节,于天下暴矣,壮其丧矣。
是以君子非礼弗履,以保其壮也。
故九二、九四,以阳居阴体,刚而处巽,乃复获乎贞吉,馀爻皆不克全其壮也已。
》,顺而上行,奉于文明(《坤》,顺也。《离》,明也。)
君子嘉遇显进之时也。
夫上无文明,贤斯遁矣。
今文明丽于上,君子可不进乎!
其进也,柔顺内融(内卦《坤》也,有柔顺之义。),则上不拒其逼矣,故曰「昼日三接」也。
英华外著(外卦文明,有英华之德。),则众不疑其行矣,故曰「君子以自昭明德」。
盖明出地上,如日之升。
君子当其象也,岂复昧哉!
伊尹之时欤!
《明夷》,阴上明下,其义病矣。
火入地中,其光翕矣。
蔽贤伤善之时也。
夫文明在上,则贤者遂进;
文明在下,则善人用伤。
其商之末世耶!
君子用晦,然后免于其难。
然则文王其不用晦乎?
何以尝幽之耶?
文王盖有国焉,德加于人,晦之难也。
故以文明入于难,终以柔顺而出矣。
箕子虽无政焉,而最近于闇,故自辱其身,以晦其道,然后乃免。
故文明在下,难哉,圣贤其犹病诸!
变斯时者,惟九三乎,「得其大首」,其汤武之事欤!
《家人》,阳正于外(谓五也。),阴正于内(其二也。),阴阳正而男女得位,君子理家之时也。
明乎其内,礼则著焉(内卦明也。)
顺乎其外,孝悌形焉(外卦顺也。)
礼则著而家道正,孝悌形而家道成。
成必正也,正必成也。
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
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之家正。
天下之家正,然后孝悌大兴焉,何不定之有!
故曰「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
然则正家者,贵闲其初也。
故初九有悔,闲得其道,乃首得「悔亡」。
至于九五「王假有家」,则天下化成,故勿恤而吉也。
《睽》,火炎泽润,其性不同。
炎从上,润从下,其道违而不接,物情睽异之时也。
阴阳不接而天地睽,日月不接而昼夜睽,礼义不接而男女睽,君臣不接而上下睽,情类不接而万物睽。
夫然,则天地万物之理,从何而亨乎?
故《睽》之时义不可久也,必变而通之,合睽以成其化。
天地睽也,而阴阳合焉(其体睽,其义合。)
昼夜睽也,而日月交焉。
男女睽也,而礼义成焉。
上下睽也,而君臣会焉。
万物睽也,而情类聚焉。
夫未合之时,体乖志疑,动虞蹇难,求援而济者也,故其爻皆以有援免。
至于上九睽极而通,则说弧遇雨,群疑亡也。
《蹇》,止于险中,险难在前。
未可进之时也。
观其名,与《屯》卦近焉(屯亦难也。)
然则《屯》已动乎险中,难可图也;
《蹇》犹止乎险中,难未可犯也。
惟二为王臣(得位应五。),君在险中而与己应,始可匪躬而往焉,馀皆往蹇而弗济。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其庶几乎!
《解》,动乎险外,出险散否之时也。
小人为险,君子乃否;
小人既退,君子乃振。
故六五《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是故天地否散,雷雨并兴;
圣贤否散,庆施遂行。
武王发散财,其有解之时也矣。
《损》,山泽通气(《艮》为山,《兑》为泽。),其润上行,取下资上之时也。
夫阳实也,阴虚也。
下卦二阳,上卦二阴,取阳资阴,以实益虚者也。
虚者反实,则实者反虚矣。
然则下者上之本,本固则邦宁。
今务于取下,乃伤其本矣,危之道也。
损之有时,民犹说也(《兑》为说。)
损之无时,泽将竭焉(《兑》为泽。)
故曰「川竭必山崩」,此之象也。
无他,下涸而上枯也。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其斯之谓欤!
《益》,刚来而助柔,损有馀而补不足(上卦阳多,故曰有馀。下卦阳少,故曰不足。),自上惠下之时也。
天道下济,吕物咸亨;
圣人下济,万国咸宁
《益》之为道大矣哉!
然则益上曰损,损上曰益者,何也?
夫益上则损下,损下则伤其本也,是故谓之损。
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也,是故谓之益。
本斯固矣,干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长矣。
下之益上,则利有竭焉;
上之益下,则因其利而利之,何竭之有焉!
是故木以动也(上木下动。),涉大川而无患;
雷风与也(上风下雷。),兴万物而无疆。
明《益》之道,何往而不利哉!
《夬》,一阴处高而群阳伐之,以大制小、以正黜邪之时也。
时皆刚正,柔佞岂得而据乎!
夫君子道微之时,法令常密,而或失之者,何也?
内有小人也。
小人道微之时,法令常显,而无忌者,何也?
内皆君子也。
此卦一柔而乘五刚,危可知矣;
五刚而决一阴,易可知矣。
故扬于王庭而不忌。
赏罚明行之际欤!
舜举八元而去四凶,此其时矣。
《萃》,泽处于地(《兑》为泽,《坤》为地。),其流集矣。
上说下顺,其义亲矣。
物情和聚之时也。
上以说临下,下以顺奉上,上下莫不聚乎。
天地亨而万物以类聚,大人亨而天下以义聚。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彖》言「刚中而应」者,取其上下相应,以成萃聚之义而已。
若夫萃天下者,岂私其应哉!
必也以虚受人,然后能萃其天下。
故九五以大人之位而匪孚者,以其应之于一,不能尽天下之诚,惜哉!
无私则至矣。
《升》,地中生木,其道上行,君子位以德升之时也。
夫高以下为基,木始生于地中,其举远矣。
圣人日跻其德,而至于大宝;
贤者日其业,而至于公圭。
以顺而升,物不距矣。
故爻无凶咎,初则大吉,二则有喜,三则无疑,四则用亨,五则贞吉。
惟上六极而犹升,则为冥昧。
若能知其消息,犹可为利,故曰:「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困》,水在泽下,泽方竭焉,其道不加于物,君子困穷之时也。
夫水者,浸于外而后施于物。
今伏于其内,何施之有?
是则川泽竭而伏其流,君子困而隐其道。
困于险而不改其说(《坎》,险也。《兑》,说也。),其惟君子乎,能固穷而乐道哉!
茍不安其困,欲尚口而去之,穷斯甚矣。
知此时者,卷而怀之,极然后反,其困必亨,故曰困亨
夫子之于陈蔡也,岂其忧乎!
《井》,水为泉之底,井道治而其施外彰,君子居德迁惠之时也。
夫井居其地而不可改,其泉之出也,无所不利。
君子居于德而不可移,其惠之迁也,无所不仁。
唯井也,施之而不穷,存之而不溢。
惟德也,常施于人,而不见其亏,独善于身而不见其馀。
故曰「《井》,德之地」,不其然乎!
《革》,水火相薄,变在其中,圣人行权革易之时也。
夫泽有水则得其宜,今泽有火,是反其常矣。
天下无道,圣人革之以反常之权。
然而反常之权,天下何由而从之?
以其内文明而外说也(内卦文明,外卦兑说。)
以此之文明,易彼之昏乱,以天下之说,易四海之怨。
以至仁易不仁,以有道易无道,此所以反常,而天下听矣,其汤武之作耶!
茍道德不去,虽汤武日生,当为天下之助,何反常之有焉!
《鼎》,以木顺火,鼎始用焉,圣人开基立器之时也。
夫天下无道,圣人革之。
天下既革而制作兴,制作兴而立成器,立成器而鼎莫先焉。
故取鼎为义,表时之新也。
汤武正位,然后改正朔,变服章,更器用,以新天下之务,其此之时欤!
故曰「革去故」而「鼎取新」。
圣人之新,为天下也。
夫何盛焉,莫盛乎享上帝而养圣贤也。
享上帝而天下顺,养圣贤而天下治,不亦盛乎!
《震》,雷相从而兴,威动万物,内外皆震,君子心身戒惧之时也。
万物震,其道通焉;
君子震,其德崇焉。
君子之惧于心也,思虑必慎其始,则百志弗违于道;
惧于身也,进退不履于违,则百行弗罹于祸。
初九震来而致福,慎于始也。
六二震来而丧贝,履于危也(六二乘刚。)
夫《震》者,长子之道也。
长子有威,惊远而惧迩,然后能主宗庙之器,而祭祀不辍也夫。
《艮》,山相当而各止其所,内外不相与(六爻皆无应。),上下静止之时也。
天地动而万物生,日月动而昼夜成,圣贤动而天下亨。
今其止者,君子理不可动之时也。
故此卦无元亨贞之德者,以其道不行焉。
然止之为道,必因时而存之。
若夫时不可进,斯止矣;
高不可亢,斯止矣;
位不可侵,斯止矣;
欲不可纵,斯止矣。
止得其时,何咎之有!
故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非君子,非孰能与于此乎!
《渐》,山止生木,日益其高,君子渐进之时也。
夫内止而不躁,外巽而不争,以斯而进,不亦渐乎!
长女得位乎其外,故曰「女归吉」。
然则女生而知其嫁也,必渐而及时,然后有归焉。
君子学而知其仕也,必渐而成德,然后有位焉。
故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
《乾》阳渐进而至于在天,《坤》阴渐进而至于坚冰。
天地不能踰,而况于人乎!
茍内不止而躁,外不巽而争,则失渐之道,犯时之忌,岂正邦之有焉!
《丰》,文明以动,无往不亨,王道开大之时也。
夫雷电之至,隐者彰而否者亨;
圣贤之造,困者通而幽者显。
于是制乎礼,以序天下之伦;
作乎乐,以兴天下之和。
物物昌而无不大也,是以谓之丰。
然则日之动也(下《离》日也,上《震》动也。),丰于正中焉;
文明之动也,丰于皇极焉。
过乎正中,日斯昃矣;
过乎皇极,文明亏矣。
故曰「宜日中」,进于大而戒于盈也,丕哉!
《旅》,火丽山而不久其处,君子羁旅之时也。
君子羁旅之时,处无其位,何能与物大通
然则内止而不动于心,外明而弗迷其往,以斯适旅,故得小亨而贞吉。
夫旅人之志,卑则自辱,高则见嫉,能执其中,可谓智矣。
是故初琐琐而四不快者,以其处二体之下,卑以自辱者也。
三焚次而上焚巢者,以其据二体之上,高而见嫉者也。
二怀资而五誉命者,柔而不失其中者也。
君子旅之时也,道其然乎!
《巽》,风从至而物莫之违,上下皆顺,命令宣行之时也。
夫上下弗顺,虽令不从。
今上下皆顺,故可申命而行事也。
若夫巽之为德,其失也伪。
非君子体之,则入乎柔邪之道矣。
观其名虽近于谦焉,然则谦之为体,内刚而外柔(《谦》卦《坤》外《艮》内,《坤》柔而《艮》刚也。),降于礼而不降于德者也,是以「亨,君子有终」。
巽之为体,内外皆柔,可以行权,未可以终义。
惟五以中正而志行,乃得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是故《谦》之六爻,皆无凶咎;
《巽》之六爻,则美恶半矣。
《兑》,泽重润而上下皆说,君子推恩敷惠之时也。
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
今复重之,民说而无疆者也。
劝天下者,莫大乎推恩而敷惠,则顺乎天、应乎人而王道亨;
不然者反此。
若夫威以先民,民重其劳;
威以犯难,民重其死。
故周文为台,而人谓神灵者,忘其劳也。
楚子下令,而人如挟纩者,忘其死也。
然则说之为德,其失也佞。
上下皆说之时,必内存其刚正,然后免佞之情。
故曰「说以利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