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时相议制举书1030年5月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一、《范文正公集》卷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五四、《圣宋文选》卷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圣八年五月日,具位某,再拜上书于昭文相公阁下:某昨者伏蒙圣恩,优赐差任。
盖钧造之际,靡不获所。
退省疏拙,且惊且惧。
况唐虞旧域,风俗淳俭,狱无积讼,亭鲜过客。
栖迟偃仰,何以报国!
然尝试思之,似有所补。
敢不冒黩而言之。
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道,莫尚宗经。
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
盖圣人法度之言存乎《书》,安危之几存乎《易》,得失之鉴存乎《诗》,是非之辩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礼》,万物之情存乎《乐》。
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经,则能服法度之言,察安危之几,陈得失之鉴,析是非之辩,明天下之制,尽万物之情。
使斯人之徒辅成王道,复何求哉!
至于扣诸子,猎群史,所以观异同,质成败,非求道于斯也。
有能理其书而不深其旨者,虽朴愚之心未可与适道,然必顾瞻礼义,执守规矩,不犹愈于学非而博者乎!
今文庠不振,师道久缺,为学者不根乎经籍,从政者罕议乎教化,故文章柔靡,风俗巧伪,选用之际,常患才难。
某闻前代盛衰,与文消息。
观虞夏之纯,则可见王道之正;
南朝之丽,则知国风之衰。
惟圣人质文相救,变而无穷。
前代之季,不能自救,则有来者起而救之。
是故文章以薄,则为君子之忧;
风俗其坏,则为来者之资。
今朝廷思救其弊,兴复制科,不独振举滞淹,询访得失,有以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是将复小为大,抑薄归厚之时也。
斯文丕变,在此一举。
然恐朝廷命试之际,谓所举之士,皆能熟经籍之大义,知王霸之要略,则反屏而弗问;
或将访以不急之务,杂以非圣之书,辨二十八将之功勋,陈七十二贤之德行。
如此之类,何所补益!
盖欲伺其所未至,误其所常习,不以教育为意,而以去留为功。
若如所量,恐非朝廷劝学育才之道也。
何哉?
国家劝学育材,必求为我器用,辅我风教。
设使皆明经籍之旨,并练王霸之术,问十得十,亦朝廷教育之本意也。
况文有精粗,理有优劣,明试之下,得失尚多,何患去留之难乎?
今或伺其所未至,误其所尝习,则天下贤俊,莫知所守,将博习非圣,旁攻异端,圣人之门,无复启发。
逮于后举,差之益远。
如此则制科之设,足以误多士之心,不足以救斯文之弊。
恭惟前圣之文之道,昭昭乎为神器于天下,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后世圣人开学校,设科等,率贤俊以趋之,各使尽其心,就其器,将以共理于天下。
故《书》曰「咸有一德」,斯之谓矣。
愿相府为此一举。
昌言两制,如能命试之际,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
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使天下贤俊,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
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于王庭矣,何患俊乂不充,风化不兴乎!
救文之弊,自相公之造也,当有吉甫辈颂吾君之德,吾相之功,登于金石,永于天地者矣。
四海幸甚!
千载幸甚!
干犯台严,无任僭越战汗之至。
某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