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 其四 四、河北备策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四、《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韩魏公集》卷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四、《大学衍义补》卷一四九
臣等于陕西缘边颇究利害,所陈三策,必可施用。
而国家禦戎之计,在北为大,臣等敢不经心。
且北戎久强,在后唐日,以兵四十万送石高祖洛阳,立为天子而还,遂与石晋为父子之邦,邀求无厌,晋不能支。
一旦衅起,长驱南牧,直抵京师,虏石少主及当时公卿尽室而去,幽燕遂陷,为中原千古之耻,尚未能雪。
国家以生灵之故,与之结和,将休兵养民有所待也。
及天下无事,人人怀安,不复有征战之议。
前年北虏骤变诡谋,称兵燕蓟,有背盟之变,割地之请。
国家仓卒无备,难于用兵,遂增重赂,以续前好,彼既获利,方肯旋师。
今乘元昊通顺之议,又欲邀主盟之功,其势愈重。
茍不大为之备,祸未可量。
臣等固请朝廷力行七事,以防大患。
一、密为经略
二、再议兵屯
三、专于选将;
四、急于教战;
五、训练义勇;
六、修京师外城;
七、密定讨伐之谋。
一、密为经略者,自河朔罢兵以来,几四十年,州郡因循,武事废弛,凡谋兴葺,则罪其引惹
昨朝廷选差转运使,盖欲革去旧弊,预为之防。
然既有本职,则日为冗事所婴,未暇周虑。
请选有材识近臣,假以都转运使之名,暂往经画,使亲视边垒,精究利害,凡边计未备者,皆条上而更置之。
不出半年,归奏阙下,更令中书枢密院子细询访,熟议经久之计。
若虏情骤变,则我有以待之矣。
二、再议兵屯者,自来真定府定州、高阳关分为三路,其所辖兵马未甚整齐,及有一州兵马却属两路之处;
又未晓本路将来于何处控扼,合用重兵若干;
又甚处只宜固守,合屯兵若干,及三路互相应援次第。
须差近臣往彼,密为经略,方可预定法制,临时不至差失。
或事宜未动,亦当相度兵马合那减于何处驻泊,使就刍粮,以省边费,庶免先自匮乏,至用兵之日,重困生民。
三、专于选将者,委枢密院閤门祗候使臣已上选人,三班院使臣中选人,殿前马步军司于军旅中选人。
或有智略,或有材武,堪边上试用者,逐旋进呈,据选到人数,以籍记之,候本路有阙,则从而差授。
如此则三二年间,得人多矣。
四、急于教战者,于陕西四路抽取曾经押战队使臣十数人,更授以新议八阵之法,遣往河北,阅习诸军,使各知奇正循环之术,应敌无穷。
五、训练义勇者,今河北所籍义勇,虽约唐之府兵法制,三时农务,一时教战,然未建府卫之官,而法制不行,号令不一。
须别选知州知县县令可治兵者,并增置将校,使人人各知军中之法,应敌可用,斯则强兵制胜之本矣。
六、修京师外城者,后唐无备,契丹一举,直陷洛阳
石晋无备,契丹一举,直陷京师
契丹之心于今骄慢,必谓边城坚而难攻,京师坦而无备,一朝称兵,必谋深入。
我以京师无备,必促河朔重兵与之力战,战或不胜,则胡马益骄,更无顾虑,直叩澶渊,张犯阙之势。
至时遣使邀求,欲以大河为界,我既无备,将何以禦?
从之不可,拒之必难,又振逼京师,何以为计?
京城坚完,则戒河朔重兵不与之战。
彼不能战,则无乘势之气,欲谋深入,则前有坚城,后有重兵,必将沮而自退;
退而不整,则邀之可也。
是则修京城者,非徒禦寇,诚以伐深入之谋也。
汉惠帝时,起六百里内男女城长安二年而毕。
唐明皇时,城长安九十日毕。
考法于古,择利于今,京城之修,盖无疑矣。
然须二年成之,则民不劳苦,人不惊骇矣。
七、密定讨伐之谋者,彼幽燕数州,人本汉俗,思汉之意,子孙不忘。
太宗皇帝既克河东,乘胜北讨,数州吏民,望风请命。
幽州未破,我军虚惊。
班师以来,岁月绵远。
如天限其北,无复轻议。
一昨盟好已摇,安保其往?
当训兵养马,密为方略,以待其变,未变则我不先举,变则我有后图。
指彼数州,决其收复,使彼思汉之俗,复为我民,成太宗皇帝赫怒之志,雪石晋千古之耻,则陛下之功如天如日,著于无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