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庸子(上)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闲居编》卷一九
中庸子智圆、名也,无外、字也。
既学西圣之教,故姓则随乎师也。
尝砥砺言行,以庶乎中庸,虑造次颠沛忽忘之,因以「中庸」自号,故人亦从而称之。
或曰:「中庸之义,其出于儒家者流,子浮图子也,安剽窃而称之耶」?
对曰:「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也。
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
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
惟身与心,则内外别矣。
蚩蚩生民,岂越于身心哉?
非吾二教,何以化之乎?
嘻,儒乎释乎,其共为表里乎!
故夷狄之邦,之道不行者,亦不闻行释氏之道也。
世有限于域内者,见世籍之不书,以人情之不测,故厚诬于吾教,谓弃之可也。
世有滞于释氏者,自张大于己学,往往以儒为戏,岂知夫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
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
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拳拳服膺,罔敢懈慢,犹恐不至于道也,况弃之乎?
呜呼!
好儒以恶释,贵释以贱儒,岂能庶中庸乎」?
或者避席曰:「儒之明中庸也,吾闻之于《中庸》篇矣;
释之明中庸,未之闻也,子姑为我说之」。
中庸子曰:「居,吾语汝
释之言中庸者,龙树所谓中道义也」。
曰:「其义何邪」?
曰:「夫诸法云云,一心所变。
心无状也,法岂有哉?
亡之弥存,性本具也;
存之弥亡,体非有也;
非亡非存,中义著也。
此三者,派之而不可分,混之而不可同,充十方而非广,亘三世而非深,浑浑尔,灏灏尔。
众生者,迷斯者也;
诸佛者,悟斯者也。
噫,能仁千万言说,岂逾此旨乎!
去圣远,微言绝,学之者攀枝舍其根,挹流忘其源,于是乎或荡于空,或胶于有。
荡于空者,谓泯然其无得,寂然其无朕,谁为凡乎,谁为圣乎。
及其失也,迷因果,混善恶,弃戒律,背礼义。
胶于有者,硁然执有修,彰然著有法,凡岂即圣乎,自岂即他乎。
及其失也,固物我而不可移,泥怨亲而不可解,拘缚于近教,杀丧于远理」。
曰:「荡空胶有孰良」?
曰:「荡空也过,胶有也不及」。
「然则空愈与」?
曰:「过犹不及也,唯中道为良」。
「敢问中道」。
曰:「适言其有也,泯乎无得,谁云有乎?
适言其无也,焕乎有象,谁云无乎?
由是有不离无,其得也,怨亲等焉,物我齐焉,近教通焉,远理至焉;
无不离有,其得也,因果明焉,善恶分焉,戒律用焉,礼仪脩焉。
大矣哉,中道也!
妙万法之名乎,称本性之谓乎。
茍达之矣,空有其无著,于中岂有著乎。
呜呼!
世之大病者,岂越乎执儒释以相诬,限有无以相非,故吾以『中庸』自号,以自正,俾无咎也」。
或者曰:「唯唯,庶斯达矣」。
再拜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