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司门何公赴阙序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五
《舜典》曰「明四目,达四聪」,所以观天下而听百执事之人。
天下风教之未备洽,礼乐之未修理,必求于百执事之贤者。
是故尧命夙夜出纳惟允,禹闻昌言则拜,周公待人则不暇沐,或吐哺而出。
斯实圣人慕于贤,急于治。
然则贤者或患不得位,得位或惧不获言天下利害。
及其得位而获言,则风教礼乐,何患乎不修?
天下利害,何患乎不显?
司门何公,读经晓圣人意,以道德公忠为便宜,开口论事无忌讳,扺斥回佞无嫌疑。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廉而济,勤而智。
倅于庐,则讼简而狱清,宾祗而吏肃。
亦尝自语曰:「吾胸中亦有奇乎!
天子仁圣,吾未得纷纷吐天下事,惧岁不我与也」。
然而天高而近听之,惟公之善,流于四聪,《易》所谓应之于千里之外者。
癸巳岁夏六月,天子遣皇华者抵庐而诏,且将待其纳言,求其所职者,是得位而获言也。
噫!
孟子梁惠王,问有利吾国乎?
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焉」。
孟子之贤,踵于仲尼,是当以仁义而利之,不以利而利之。
湘知今天子非梁惠王,不当问乎利,求风教之未备洽者,礼乐之未修理者,亦将泰生民,使跻富寿之域。
而公继踵于孟子,是圣道之宜,孟子不得言而公得言耶。
今不俟驾行,其至也,天子虽如,命夙夜出纳言
虽如禹,闻其言亦当拜;
宰相虽如周公,闻其至,将不暇沐,吐哺而出焉。
及是时也,则知纷纷吐天下事,然后树功业,振名教,洋洋乎裴回于圣时,不可知其终穷。
湘职在秉笔,吏于属邑,见贤不书谓之隐,见义不为谓之无勇。
闻天子之用贤也,于是乎欢畅鼓舞,造言摭实,备史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