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唐景云观碑 唐末宋初 · 乐史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全宋文卷五二、《全唐文》卷八八八、同治《崇仁县志》卷二
景云观者,皇唐景云年中所建也,在崇仁县西北隅
巴山翠其槛,巴水漱其门,山水周遮,松萝堆摐,士君子赏为神仙之胜迹,斯言不诬矣。
予家于观之北,童稚时闻耆老传云:往时观牌额,故将新之,因中元节,众道士推能书者,明日染翰。
是日晚,有一道士,形容羸,衣褐荒,栖栖焉,人皆不物色,自言攻篆隶,请书之,众口冁然而阻截。
迨夜参半,其道士于堂中张灯火,动笔砚,大书门扉上「景云观」三字,有未睡者潜观焉。
迟明,观其笔力遒健,光彩射人目,于时令佐至,叹讶者数四。
虽觉异人,发问未暇,请于新牌更书之,而辞不能也。
斋罢告行,行至三门,令佐暨诸道士随而且留,自言曰:「吾是萧子云」。
众拜之,举首不见。
于是拆其门扉,缘饰为牌。
危太傅全讽为州,时人移于黄田寨上,失之。
得非神仙之物,变化而难留?
子云者,黄门侍郎,于玉笥山得仙矣。
先有大钟一,牌额离后,一夕风雨亡,异时捕鱼人见在观南溪潭中,取之不获。
今有小钟一存,上题开元二十七年铸。
又有香炉一,上题许真君名号,传云真君化身来舍。
岁月将永,事不可寻,今虽已亡,又不可不存其梗槩。
观之屋宇,自黄巢攘臂之际,已赴灰烬。
今堂殿楼台,尚残基址。
因知昔时缔构,壮丽不无。
洎后虽曾完葺,具体而微。
一片衡茅,四时风雨,王孙之草几犯于阶庭,金母之半归于樵采。
显德年中,彭城刘司直元载,慕道之高士也,宰是邑,惜其名迹,无人尸之,乃召请道士蒋道元者住持。
道元门传金箓,力学玉书,不以艰难破其心,不以荒凉役其意,一味焚修,俟其振发。
予昨自班行南归故园,每行乐于观之溪岸,道元以观中元无碑记,便以斯文见请,且曰:「恐神仙之踪迹,不闻于后人矣」。
予闻斯言,意甚嘉赏,况居近仙馆,素欲挥翰,今既会宿心,得以直书其事,乃为铭曰:
巴山四瞰,巴水东流。
景云观者,在巴水头。
景云年立,仙境最尤。
萧子云,本梁公侯。
把琉璃碗,上凤麟洲。
凤麟为驾,驾言出游。
观额将故,道士云修。
遇我萧侯,书踪夜留。
组绣光动,龙蛇势浮。
鸟啼花落,岁月悠悠。
仙人银钩,罹乱谁收。
空馀古观,松萝一丘。
松风浏浏,松雨飕飕。
古钟尚存,仙炉亦休。
道士好事,恐堕其由。
请我挥翰,金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