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出处论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四
人之为贵,与天地参者也。
是则有四人焉:食为民天,故农为政本;
工致天下之器用;
商通天下之有无。
此三人者,交相养者也。
而士人者,无所资于三人,而坐受其养,何也?
盖为之君师而司牧之,教其不知,恤其不足,安其情性,遂其生成,为之立上下之节,正长幼之序,阙一则乱。
鲁哀公曰:「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吾岂得而食诸」?
是则资三人之最切者也,故享天下之禄而无愧。
及世之衰也,上之道不被于下,下之情不达于上,亿兆困穷,无所告诉。
在位者惠不及物,徒以富贵为身资。
君子耻之,故逃之而隐。
于陵为农,轮扁为工,弦高为商,如此者不可胜数。
是皆失路之人也,不肯无功而徼利,故任力而自食,以免贪冒之罪。
非其所欲也,不得已也。
而后之人不本其意,以为高尚之士,桎梏轩冕,秕糠禄稍;
若尔,则曷足贵哉?
或曰:「伯夷叔齐,当文、武之世,曷为弃之而穷处也」?
答曰:圣人一致而百虑,殊涂而同归。
天下至大,非一人所能兼也,力之所及,择处一焉。
当是时,十乱协心,以著剪商之业,沛有馀力矣,故不复措意于其间。
至于正君臣之大节,垂百世之大统,则十乱不能兼也,故以是为己任焉。
方其扣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士也」。
扶而去之。
夫以为义,则明己之不义矣,故归恶于己,以成立义之志,是太公之心也。
夫积德累仁之圣,因八百诸侯之心,以灭独夫之,盛业如此,而义士犹耻之,不食其,乃知以臣伐君之恶也大矣。
则后之帝王罪未及,诸侯之德未及文、武,敢有窥窃者乎?
故春秋之时,周室微弱,不绝如线,以桓、文之强大,不敢自用,乃纠合诸侯,以尊王室,则之功所及也。
逮至汉兴替之际,士君子濡足授手之时,而南山四皓隐居自若。
四皓者,知汉高之宽仁神武,有三杰辅之,足以安天下,无待于己故也。
太子之危,留侯不能正,于是褎然而起,以救其失。
若夫出处之分,高尚之名,皆不以屑意,功成不有,超然而去。
于以有应耀者,与四皓俱徵,应独不至。
时人为之语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彼应生者,盖知四皓足以安太子,无待于己,故不出也;
不然,岂独洁其身乎?
斯皆大人君子至公之举,而浅局者轻为褒贬,不亦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