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冯澥北宋 1060 — 1140
北宋 · 冯澥
 押侵韵
腊腊批红玉,霜梨割紫金(元《群书通要》壬集引元《混一方舆胜览》中)
徽宗论瑶华反正书元符三年二月十八日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七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臣谨按《春秋》,人君即位,逾年然后改元,未改元之时,一循先君之故,虽有小利害不遽变更。
先帝弃天下未再阅旬,陛下召二三大臣于外,更改天下事过半,虽有百事,犹未全美。
符皇后被遇先朝,作配宸极,名分素定。
时世既易,岂容更有他议?
今号曰「元符皇后」,意曰元符之皇后云尔,以示讥也。
既讥刘氏,则上累先帝,为尊亲讳,当如是耶?
瑶华之废,陛下明诏原情起义,复正尊极,盛德虽厚,典礼斯失。
盖先帝既终,则皇后无单立之义。
稽之逆顺,则陛下无立嫂之礼;
要之始终,则皇太后亦不得申慈妇之恩。
今宗庙祭告、岁时荐享,非神灵之意,有嫌疑之迹。
万岁之后,配祔不安,礼制虽定,追咎今日,取笑千古。
后妃之重,王化所先,朝廷之事,莫此为大,当考诸正礼,断以大义,俗情难徇,私恩必割。
而议者用家人委巷之事,言者援末世乱亡之制,上惑圣明,深可罪戾。
而朝廷之上,自执政大臣至侍从台谏,名儒博学,充满朝著,而曾无一人为陛下言者。
臣又闻君子之于君父也,生则规其过、救其失,犯颜逆鳞,无不可者;
及其既没,则务欲全其美、顺其意,慰安神灵,使无恫怨。
右正言邹浩得罪先帝至重,今梓宫未发,音容如在,而平生愤毒之人已被褒宠,轩扬于殿陛之上,揆之以人情,有不安者。
疏远小官,先帝所自柬拔,度越伦等,恩德至厚。
不能造膝救微,以报隆重,因其遂事,诈以取名,今又缘以得利求全,死有馀责。
陛下少加圣恩,则轻重逆顺,断然可见。
虽已遂之事,难复之失,感悟反正,何有不可?
论湟廓西宁三州疏崇宁五年七月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四一、《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七、《续资治通鉴》卷八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臣伏睹陛下比年以来,知关陕劳弊,罢兵偃武,与之休息,和气充塞,年谷丰稔,百姓快乐,道路歌舞。
臣于今年三月到任,首问民间疾苦,皆云自罢兵之后,人若更生,疾苦事十已去九,唯支移一事尚为民害。
自本府至湟州千有馀里,非唯道里遥远,又为经涉生界,民间劳困,不易兴调。
臣遂即敷奏,蒙恩第加宽免,上等不过十程,下户不出府界
旨下之日,万口欢呼,言自今以去更无馀事,太平如此,尚复何言!
而臣切有所忧者,病本尚在,陛下虽欲罢兵,而兵安可得罢?
虽欲息民,而民安可得息?
臣切以湟、廓、西宁三州本不毛小聚,大河之外,天所限隔,陛下空数路,耗内帑,竭生灵膏血而取之,收复以来,何尝得一金一缕入府库,一甲一马备行阵?
而三州岁用以亿万计。
仰于官也,而帑藏已空;
取之民也,而膏血已竭。
有司束手,莫知为计。
塞下无十日之积,战士饥馁,人有菜色。
今残寇游魂,未即归顺,黠羌阻命,公为唇齿,窥伺间隙,忽肆奸侮,则兵将复用,役必再籍,残弊之后,尚安可堪?
陛下以四海九州之大,德被万方,威震四夷,奈何以二三小聚困弊关陕一方生灵,长为朝廷西顾无穷之忧乎?
臣愚欲采前世羁縻之义,擢其酋豪,授以旄钺,其首领等级命官,使失地无归之羌复得其巢穴,奔禽遁兽,各安其故,严其誓约,结以恩信。
彼将畏威怀德,稽颡听命,输诚效顺,长为汉守。
有得地之名,无费财之患,兵革不用,藩篱永固,而又可以逆绝北虏之辞,旁释西羌之怨,一举而众利得,策无上于此者。
或以谓朝取暮与,取与无常,为已甚者,此大不然。
始朝廷虑其为边患也,一举而取之,易于探囊;
今知无所用也,一举而与之,轻若掷
其擒纵在我,取与不计,大度无所不包,神机不俟终日,利便所在,何常之有!
又谓弃地之议未远,罪斥之人未复,今而为此,彼将有辞,又大不然。
羁縻之义,使为臣属,与夫捐弃自不同。
且此辈沮坏先帝功烈,宜加罪诛,今之利害,彼复何异议?
方陛下以边鄙生灵为念,含垢忍耻,犹或不辞,况兹小嫌,尚何所恤?
臣望陛下下臣言于本路帅府,使之看详,或遣近臣临察可否。
然臣言一出,必为众所咻沮,何者?
盖无边事则朝廷之福,有边事则臣下之福。
用兵以来,州县小官反掌而登侍从,行伍贱夫移足而专斧钺,金钱充栋宇,田壤连阡陌。
下至幕府偏裨、趋走厮役,计其所得,略皆称是。
故大者称功德,小者论利害,欺罔荧惑,日陈于前,陛下虽欲不作边事,尚安可得?
虽爱民如赤子,亦无暇顾矣。
臣愿陛下惩既往之失,窒方来之路,奋发威断,显绌一二,以示奸恶,以绝欺罔,则朝廷之福,天下之幸。
臣远方疏贱,不识忌讳,陛下非常知遇,蒙陛下不次拔擢,念非捐躯陨命无以报称,冒万死为献。
使狂瞽获效万一,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上殿劄子靖康元年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臣恭惟宣仁圣烈皇后以盛德大恩保佑哲庙,八九年间,尽其心力,天地神明所共昭鉴,功施社稷,德被区宇,日月光明,安可蔽翳?
而元丰奸慝辄加诬诋,妄兴废立之议,兴造事端,迫胁不肖子弟以为證佐。
上下共知,人臣同愤,三十年间无敢言者。
陛下孝通神明,明并日月,方在潜邸,熟知其事,今奉承宗,严恭祭享,岂容神灵久被诬谤?
伏睹近日责降蔡懋制书,盖亦言其略矣,然行遣未尽,人神未厌。
伏望睿断,明下诏书,述宣仁圣母保佑之功,正蔡确父子奸罔之罪,追其赠典,斲其碑石,播告中外,咸使闻知。
上慰九庙在天之灵,下纾四海积年之愤。
取进止。
论学校去取不宜黜王氏学疏靖康元年五月十日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靖康要录》卷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二三(第三册第二九八三页)、《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臣闻太学者,道义之所由出,风化之源,贤士之关也。
博士讲明训迪于上,子弟切磋琢磨于下,委委蛇蛇,人无异论,此诚太学之盛也。
国家自崇、观以来,行贡试之法,而乡举里选,徒蹈虚文。
自是士失所守,而大学教养之法,一切不振。
士不自重,务为轻浮,博士先生狃于党与,各自为说,无复至当,煽以成风。
附王氏之学,则丑诋元祐之文;
附元祐之学,则讥诮王氏之说。
风流至此,颓敝莫回,兹今日之大患也。
比者朝廷罢元祐学术之禁,不专王氏之学,陛下固欲中立不倚。
六经之旨,惟其说通者取之,其谬者舍之,不主于一,此固甚盛之举也。
臣访闻太学,校试去取于其上者,或主一偏之说;
守经肄业于其下者,或执一偏之见。
上下哓哓,甚非陛下开设学校、教养多士之意。
臣又闻臣僚上言,乞罢安石配享,而谓安石之说为邪说。
朝廷从言者请,罢安石配享,而列于从祀。
此固公议所在,其谁以为不然?
若言者以安石之说为邪说则过矣。
安石之释经,固不能无失也。
孟子所谓息邪说者,谓杨朱、墨翟之言;
若以安石之说便同杨、墨之言,为邪说,则复当禁之,此所以起学者之谤而致为纷纷也。
士之担簦负笈赴于天子之学以就教养者,非特欲以进取爵禄为心,亦顾其所养所学与操守者何如耳。
今科举在迩,为士者若引用王氏之说,有司怀私,便为邪说而黜落之,则其利害所系甚重,臣固不得不论也。
臣愿陛下明诏有司,训敕中外,凡学校科举考校去取,不得专主元祐之学,亦不得专主王氏之学。
或传注或己说,惟其说之当理而已。
倘有司辄敢以私好恶去取者,乞重赐斥责,庶使天下学者晓然无惑,而庠序多士得以安其心矣。
论士论偏于元祐宜执中以息纷争疏靖康元年五月十三日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靖康要录》卷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臣闻天下有公论,有中道。
公论者天下之所同,而中道则万世而不易。
熙宁元丰及元祐以来,人无公论,治失中道,不偏于此,则偏于彼。
天下弊于变更,士夫困于迁谪,五六十年间之是非相攻、祸福相轧,纷争扰攘,至于前日大乱而后已。
陛下龙兴,以英资睿断,诛锄奸凶,刬除蠹弊,扩然大变,与天下更始。
宜于此时,明大公至正之道于天下,合天下之公论,垂万世而不易。
而臣窃听近日朝廷议论,观士大夫之趋向,骎骎复偏于元祐,鼓倡应和,渐不可解,则义理又将不得其中,而政治又将不得其平矣。
臣闻道贵适中,法则随时。
祖宗之法至于今百有馀年,盖有可行者,亦有不可行者。
今但择其可行者行之,不可行者去之则已矣,何必祖宗之是而熙、丰之罪哉?
传注之说,千有馀年,其于圣经不为无补,然要之公论,岂无浅漏未尽之处?
王安石以名世之学,发明要妙,著为新经,镂板太学,颁之天下,学者翕然宗仰,然要之公论,亦有穿凿太过之弊。
学者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已矣,何必传注之是而新经之非哉?
祖宗之治远矣,臣不及见。
熙宁元丰年间内外安平,公私充实,法令备具,赋役均平,朝廷无倖位,州县无横敛,夷狄畏威,盗贼不作,使今日之治得如其时,有何不可?
是时学校英秀如林,治经习史,皆有本原,程文具在,可以按考。
使今日学者得如其时,亦有何不可?
自崇宁以来,蔡京持权二十馀年,纷更变乱,靡有宁止。
自熙、丰之法扫地无遗,故其大坏至于如是之极。
仁宗皇帝,陛下之高祖也;
神宗皇帝,陛下之祖也。
子孙之心,宁有厚薄?
王安石、司马光,皆天下之大贤,其优劣等差自有公论。
臣愿陛下无作好恶,不蔽偏党,允执厥中,以照临臣下,则是非自明,纷争自息矣。
伏望睿慈与两府大臣少加详议,如有可采,乞明榜朝堂,颁示太学,以安士心,以绝众疑,则臣死生幸甚。
苟为不然,臣甘受邪言之诛,早正典刑,以示天下,亦死生幸甚。
取进止。
致金帅粘罕靖康元年十一月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大金吊伐录》卷三、《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大宋告和河东大金军前国信使中大夫知枢密院事安西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赐紫金鱼袋冯澥
右,祗承朝命,恭造行台,辄犯威颜,冀寻信誓。
赦既往之不咎,许惟新之是图。
二境兵戈,庶有息肩之渐;
两朝欢好,宁无握手之期?
冒昧而来,匍匐以请。
年当衰迈,位忝枢机。
得罪先朝,几死凶邪之手;
受知今圣,误叨将相之权。
常怀欲报之心,遂备告和之役。
趋瞻在迩,喜惧交深。
谨具状申大金国相元帅,伏候令旨。
靖康元年十一月日,大宋告和河东大金军前国信使中大夫知枢密院事安西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赐紫金鱼袋冯澥状。
文太师干求举贤良书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某前岁不度愚贱,三见相公于许,伏蒙相公重赐顾接。
此古人以贵下贱、握发吐哺之义,而每言于人,无有信者。
何者?
相公位貌之尊,功业之隆,而某一介鄙士也,何所取者,而使相公三见而不倦哉!
虽然,是未知某之所负而相公之所取某也。
士之所负也,曰行义高世、文章惊人。
某愚不能此,然量所负,非特此二者以见相公也。
培塿之高,污潢之深,懦夫孺子皆能奔逐其上而游泳其中。
至于登万仞之崖,临不测之渊,仰观俛窥而不眩,安行危坐而不慄,则其气之所守盖有过人者。
寻常之士,相与谋于乡党朋友之间,而出见州县之吏,皆能闲视傲睨,高谈伟语,慷慨不顾;
及一睹王公大人,则势胁于外而气夺于中,骇撼战慄,不知所措,其势然也。
恭惟相公贵穷乎公相,威振于天下,出殿近辅,达官显仕交出于境,逡巡而不敢入谒。
某也远方下国之人,后进之微,小官之贱,无一日之故,先容之藉,率然而前,进退拱揖不失常度,语言应对无一差错。
夫见相公而不惧,天下其谁惧者?
天下所不能惧,则天下之事其有不可为者?
此皆某之所负而相公之所取,而人之所以不知而不信也。
幸甚幸甚。
今者愿有告于相公,愿垂听录,使某得终见其所负,相公亦得有取焉。
某生无他长,幼知读书。
既长,随流辈学时文,以升㪷之禄,再上得官,本非所好,以为士之学要适天下之用。
故前古废兴治乱之变,与当时利害得失之言,窃尝究其略矣,则又以士之显名于后世,不若见用于当时。
王符、仲长统闭门著书,砭切时政,积千万言,其功至矣,然不若主父、严、徐之徒,上一书,建一议,奋发于朝暮之为快。
方先帝锐意太平、抽擢英隽之时,而某尚幼,方走场屋,未暇当时之务。
今天下无事,百官守成,虽激昂眩鬻,自致于明时,而尚何所因者,窃自嗟惜。
比者幸逢天子以制策取天下之士,区区之愚,妄以求奋于此。
且士孰不学,而某幸有志于当世之务;
士或能有志于当世之务,而某幸天子以制策取天下之士。
天下之士孰无心于制策之荣,然天子使两制大臣举其所知;
两制大臣,天下之士识者无几,而某又幸尝三见相公
天其或者果有意于某欤,何其幸之多也!
张说为相,而张九龄、房琯皆出其门,当时之士以为千载之下不可复得。
河阳李资政亦见于故忠献韩公之门,缙绅咨嗟,以为足继张、房之迹。
相公位貌德业,诚已比侔于忠献矣,而某之愚,何敢望于河阳
然使相公之门如某辈犹不弃,则若河阳者接迹而至矣,如此则岂独为某谋哉?
拟进策论二十首,随书上献,伏希下执事略赐听览,以为可取,继以进。
无任惶恐依归之至。
与人帖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凤墅残帖释文、《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启:夜来承主礼,早烦枉顾,并厚意,无以为喻。
移刻,伏惟尊履安胜。
二带不得实直,不敢留也,照悉。
翌日诣别面尽,不宣。
再拜世望提宫奉议贤契。
潼川府乡贤堂记后绍兴七年十二月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永乐大典》卷七二三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一
熙宁中,先君通守潼川,时乡贤杨公天隐先生忧居食贫,先君为白府尹李公舍人才元,敦请主学,乡议惟允,学徒大集。
阅旬,讲《尚书·说命》,公标举奇秀,辞义精深,音吐清亮,一座倾瞩,无不欣快。
澥时与亡兄、推官澄清,遂隶籍于西庑懿文斋,以赵君贶先生为师,杨公祐甫为友。
时学校初启,规程严甚,高栋长廊,纤尘不动,弦诵之外,寂无人声。
公气韵高爽,语言简厉,诸生请见,如造官府。
盖公志识议论,问学辞章,以至笔札简牍,燕閒谈笑,无不过人,故人望而畏之,而公实不以己望人,时降辞色,以接引后进。
每诵「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复其言,以见己意。
一日,召澥与杨公祐甫问所习已,欣然命坐,曰:「二君勉之,毋同他人,坐弃日月」。
二人悚惧拜谢而退。
时年尚少,未有知识,以为教诲常语,不知其待之深、言之重也。
久而思之,方知难称。
九原可作,吾谁与归!
后二年,公既除丧罢去。
元丰初,朝廷以成都公立先生教授梓学。
先君将代,澥尚留学三数月。
公博学淳儒,淹练场屋,以太学上舍登第,学通古今,尤工诗文,后进宗仰,远近奔集。
旧学不满百人,及是三百馀人,至广黉舍不能容。
公讲罢食已,便坐垂帘,燕衣峨冠,以待诸生之问。
寒甚向炉,暑剧席地,酬应来去,毕晷而后已。
高第入室,常至夜分。
如是累年,无少废倦。
其所成就四川诸生,自阆中马涓巨济而下五六十人,率多才秀,为人称道,人至今以为美谈。
尔后数十年间,教法寖微,士习益苟,风流不嗣,城阙兴悲。
继以乱离,日就榛莽。
至绍兴丁巳,吾乡景公徽猷光祖守梓之二年,劝学以诚,待士以礼。
方扰攘危惧之中,而学校兴葺,日课月校,复有熙宁元丰承平之气象。
临去,始以元符中前守阆中陈公图南所作《乡贤堂记》见示,伏读感叹。
追念畴昔,怀想二先生风致,不能自已,辄书其大槩,丐刻于陈碑之阴,以慰多士之思,增梓学之重。
熙宁乙卯绍兴丁巳,六十有三年,若以嘉祐庚子,则七十有八年矣。
不意荒耄,尚能追叙,执笔以记。
词语昏错,览者无诮。
十二月甲子安岳郡冯澥书。
题邓园碑元符三年三月 北宋 · 冯澥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一
往岁与邑尉鲜于颉彦升、邑人唐占孚先同游。
今十年,彦升、孚先皆死,予亦频罹忧患,发白眼暗矣,而园亦不甚葺,晚春残花,有摇落悽愁之态。
感今怀昔,情不能堪,忍悲书壁,投笔上马。
元符三年三月八日安岳冯澥长源
按:民国绵阳县志》卷九,民国二十一年刻本。又见民国三台县志》卷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