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姚辟
挽老苏先生 其一 宋 · 姚辟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持笔游从已五年,忽嗟精魄去茫然。
茂陵未访相如藁,宣室曾知贾谊贤。
薤露有歌凄晓月,绛纱无主蔽寒烟。
平生事业文公志,应试乡人白玉镌。
其二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羁旅都门十载中,转头浮宦已成空。
青衫暂寄文安籍,白社长留处士风。
万里云山归故国,一帆江月照疏篷。
世间穷达何须校,只有声名是至公。
望文脊怀瞿硎先生 宋 · 姚辟
七言律诗 押豪韵
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
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
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
涟漪洞 宋 · 姚辟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五门高险势摩天,洞底清泠泻碧涟。
藻鱼游知暮雨,薜萝人去锁寒烟。
山樱已熟垂朱实,岩竹新抽露玉鞭。
只恐游人归马急,野僧何惜白云眠(以上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四)
灵岩 宋 · 姚辟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十四部
泉石平生性所耽,谢公延我到东南。
红莲幕下烦佳客,文脊山中访旧岩。
剪竹扫花寻鸟道,扪萝随衲问龙潭
图经未尽幽潜事,待向仙家起玉函(同上书卷九七六六)
游山门呈知府大卿 宋 · 姚辟
春风(原校:一作暮)宛陵太守康乐
隐几坐高斋,清风媚林壑。
语我诸峰峦,道人古栖托。
幽潜远江汉,秀耸类衡霍
一日赆我游,大府辍高幕。
命车载酒醪,行人饬巾櫜。
蓝舆渡前溪,野饭即高阁(自注:寺名。)
笑著乌纱巾,行背青山郭。
嵇吕重契旧,皮陆索酬酢。
幽花弄紫翠,鸣琴唱宫角。
灵气浮融融,蒸风纷漠漠。
晚宿黄渡馆,泉声自伊洛。
溪童学流觞,盘花递清酌。
归火破昏街,拥衾闻夜柝。
诘朝振衣坐,缫车厌啼𪈴。
东壁有旧诗,三贤据安作(原作:驿有刘侍郎叶内相、葱县尉联句。)
笔迹既讹谬,尘版复皴皵。
伊人已黄泉,来者谁丹雘。
徐徐到山门,青苍洗昏膜。
两山擘大道,造化自橐籥。
绿蒂凌空飞,江云半天落。
二岩与四洞,灵仙旧淹泊。
丹凤今不归,双门失扃钥。
云髓凝为乳,石柱垂如铎。
峭壁断行路,薜萝阴附著。
秉烛寻龙潭,昏冥认头角。
欲窥心已惊,暂进足还却。
不探骊珠渊,安得长生药
又上齐云亭,诸山露崖崿。
或涌如波涛,或沸如鼎镬。
幡幢或飞动,塔庙或缨络。
盛如明堂朝,衣冠势纷错。
尊者不避卑,强者不凌弱。
严如武库兵,雪霜饰锋锷。
柔顺就赦宥,刚顽即侵掠。
或齐如季孟,或比如媒妁。
连如鱼缀钩,猛如兽相搏。
横如斗东西,勇如龙潜跃。
欲尽听眺心,疲羸厌芒屩。
野僧又语我,文脊倚寥廓。
我思鹿裘人,不惮路硗确。
左瞻右已迷,前登后皆邈。
攀高猿臂引,入险腰■(纟豆)缚。
辛勤到深幽,祠宫冷萧索。
金丹已无传,石室俨如昨。
咨嗟两台高,日月互盘礴。
石豹鸣阴崖,鹰龟露金壳。
天河泻云潭,千丈不见浊。
众指佛子堂,神灵重然诺。
我坐谢公亭,归舟阻溪涸。
爇萧阴祷祈,暮雨过山脚。
善济虽未通,神变已可愕。
蠢蠢尘中人,回首重惭怍。
屈曲归杜迁,复结三天约。
傍楫清溪行,万象皆洗濯。
石苔散青丝,玉笋解新箨。
路回滩流淙,洒面散雨雹。
鱼禽遂天性,浮沉随饮啄。
行行明镜中,两岸翠如幄。
停桡到妙显(自注:寺名。),洞府谁开拓。
我知巨灵斧,神妙止一削。
狻猊俨守卫,琼瑶出追琢。
幽兰香自知,褊茗甘可嚼。
老木卧深坞,不肯就工度。
苍石通元精,温润抱天璞。
古有智琰师,逍遥寄冥寞。
四兽虽吾降,一性奚所恶。
天子赐诏勤,香象与醍酪(自注:师能伏虎豹狼猿,而隋武帝遗使赐诸物供养,出寺记中。)
徘徊想遗风,愚迷仰真觉。
又疑无为人,其来非力学。
洞门有磨崖,唐贤盛镌凿。
姓名今尚存,苔藓已斑驳。
游者来无穷,居者日益数。
人事竟糠秕,尘缘易糟粕。
唯有稽亭峰,巍峨不销铄。
仁智乐山水,小大等拳勺。
养心即自然,玩物乃浮薄。
我今还海涯,身不挂缯缴。
世无丹青人,为我一图貌。
试作山中吟,高情寄鸾鹤(《永乐大典》卷三五二五)
其一 宋 · 姚辟
 押尤韵
京洛黄尘久倦游,一官来寄海边州(登县楼
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一《淮南东路·通州
其二
 押尤韵
初日光回天尚暝,暮潮声落地先秋(题狼山
按:《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九
其三
 押麻韵
潮捲乱峰横几席,沙填重险变桑麻(游狼山诗)
按:明林云程万历《通州志》卷二
通倅谢两府 宋 · 姚辟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六、《皇朝文鉴》卷一二一、《启隽类函》卷三一
书局备员,仅逃于谴谪;
海滨贰政,寔赖于奖提。
脱去尘埃奔走之劳,遂获清闲风土之乐。
养亲有裕,处分亦宜。
伏念辟学不知方,才非适用。
尝欲慕古人之节,故穷达去就之粗明;
不能当世俗之心,故毁誉是非之相半。
向缘一第,偶窃小官。
区区于米盐簿书之间,无所增益于旧学;
碌碌于绳墨法制之下,固已丧失其本心。
适丁先帝之御图,闵悼太常之废礼。
谓所职者因缘而无责,故其书皆颠错而不完。
岁时凡欲按行,听于胥吏之所举;
朝廷将大兴作,诘之有司而莫知。
以国家文物宪章之盛仪,而君后祭祠燕享之大法,远则迹商周之故事,近则追汉唐之遗风。
或革或因,有损有益。
茍至于残脱而不考,将何以依据而奉行?
求其本末之并存,莫若简编之备具。
俾有定责,遂立别资。
顾惟不才,辄亦被选。
然而案牒繁多而义皆无统,纪纲疏略而事莫得详。
夫以鄙陋不学之资,而当纂述所难之任。
勉焉或局,浩乎无涯。
磨精毕力者五年,补阙收残者百卷。
虽未足发扬休美,大本朝制作之方;
亦聊以缀缉绪馀,备来者考求之用。
然不能秉义以攸处,保职而自安。
顷因天变之来,妄以刍言之贡。
击排所至,徒有爱君之苦心;
忌讳不知,殆匪谋身之良术。
幸赖主上宽仁之厚,明公保庇之全。
谓罪虽可戮,而志亦无他;
言虽甚危,而事或不妄。
特蠲深宪,俾得自新。
出于莫大之恩,获此非常之幸。
引身自咎,固绝望于当时;
窃禄茍安,谅卜休之有日。
惟其沐浴于盛德之际,歌咏于太平之中。
凡外物之傥来,皆虚心而顺受。
过此以往,未知所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