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道正” 相关资源
释道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沧州渤海人
居无常处。
学无常师。
宗兰若法。
栖息深林。
乞食聚落。
坐而不卧。
道俗或从咨访。
则略示其纲猷而已。
经筵论席。
虽遍游历。
偏以成实知名幽冀。
有隶公贯者。
挽正住寺。
终不屑也。
因隐遁岩谷。
综述宪章。
名之曰六行。
盖凡圣脩法也。
包举一化。
融摄万衢。
其一曰凡夫罪行。
次二曰凡夫福行。
次三曰小乘人行。
次四曰小菩萨行。
次五曰大菩萨行。
次六曰佛果證行。
六部
略则一卷。
广则二十一卷。
其前一半为叙分。
其后一半为行体。
意以东夏释种。
多滞名相。
罕附正因。
兹欲舍筌检理。
壹宗禅观。
以济神爽尔。
开皇七年具状奏闻。
左仆射高颖。
为集名德于禅林寺论议。
时座中有斥以海隅之士。
凌跨帝京者。
闻而叹曰。
法亦岂拘方所哉。
然秪将以简定邪正而已。
地之中边。
非所问也。
众遂散。
其说竟寝。
知浇季之弊。
固未易化。
乃委其书于方禅师所而归。
世莫详其所终焉。
释道正
沧州渤海人
禀质高亮言志清远。
居无常处学非师授。
乐习禅行宗兰若法。
无问冬夏栖息深林。
乞食于村。
馀惟常坐。
系想绳床下帐独静。
道俗参讯略示纲猷。
令其住心缘向所授。
故使四远造者各务静缘。
众聚虽多而外无嚣挠。
任性行藏都无名贯。
经论讲会莫不登践。
皆听其深隐略其繁长。
周流两河言议超邈。
偏以成实知名幽冀。
时有隶公贯者。
引正住寺为上簿书而志骇风云曾无顾眄。
还返林薄。
嗣业相寻。
综述宪法流之于世。
名为六行。
凡圣修法也。
包举一化融接万衢。
初曰。
凡夫罪行。
二曰。
凡夫福行。
三小乘人行。
四小菩萨行。
五大菩萨行。
六佛果證行。
都合六部极略一卷。
广二十卷。
前半序分后半行体。
言非文质字爽词费。
开皇七年赍来谒帝。
意以东夏释种多沈名教。
归宗罕附流滞忘返。
普欲舍筌检理抱一知宗守道行禅通济神爽。
具状奏闻。
左仆射高颖。
素承道训。
乃于禅林寺大集名德述上所奏。
时座中有僧曰。
帝京无人。
岂使海隅传法。
闻对曰。
本意伸明邪正。
不欲简定中边。
夫道在通方。
固须略于祖述。
众无以抗也。
而其著词言行。
众又不愿遵之。
于是僧徒无为而散。
知浇季之难化也。
遂以行法并留京辇方禅师处。
即返东川不悉终所。
骊山诸众。
多承厥绪系业传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