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大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会稽山阴顾氏子。
幼依天台智者顗禅师
出家。
形神洒落。
超然物表。
禅师以其志之大也。
因以名焉。
专务禅诵。
遍参哲匠。
开皇十年
庐山住峰顶寺日课法华不怠。
后于莲华山甘露峰南。
建静观道场以业头陀间绝粮粒。
无馁色。
每舍躯命。
以悲济豺虎。
而豺虎辄避去不伤。
如是七载。
所守弥厉。
晚住山之福林寺
大业之变。
教法陵迟。
乃服衰经恸哭佛堂中。
三日夜
或慰喻之。
则曰。
予以缘报。
所值如此。
要当走扣天阍。
以伸明之耳。
遂走京师表请。
隆尚三宝。
且愿然一臂以谢。
诏可。
仍集七众。
设大齐。
以赞其成。
则不食三日。
升高座。
烧铁烙肉使裂。
又烙其骨。
悉令焦黑。
于是布缠蜡灌。
而烟焰发焉。
光映岩谷。
观者皆不自安。
而志方唱经偈。
叹佛德为众说法。
言笑如常。
时及臂。
尽火灭。
下座。
趺坐入定。
七日而卒。
春秋四十有三。
性善词章。
尝撰誓愿文。
七十馀纸。
行世。
读者兴起。
释大志
姓顾氏
会稽山阴人
发蒙出家。
师事天台智者顗禅师
睹其形神洒落高放物表。
因名为大志
禅诵为业。
苦节自专。
四方名所无远必造。
而言气清穆仪相贞严。
故见者眄睐知非凡器。
开皇十年
来游庐岳住峰顶寺。
不隶公名不豫僧伍。
诵法华经。
索然闲雅绝能清啭。
使诸听者忘疲。
后于花山甘露峰南建静观道场。
头陀为业。
孑尔一身不避虓虎闻有恶狩辄往投之。
皆避而不啖。
山粒本绝终日忘餐。
或以饼果继命而已。
外睹不堪其恼。
志安之容色如故。
经于七载禅业无断。
晚住此山福林寺
会大业屏除流徙隐逸。
慨法陵迟一至于此。
乃变服毁形。
头擐孝服。
粗布为衣。
在佛堂中高声恸哭。
三日三夕初不断绝。
寺僧慰喻。
曰。
余叹恶业乃如此耶。
要尽此形骸伸明正教耳。
遂往东都上表曰。
愿陛下兴显三宝。
当然一臂于嵩岳用报国恩。
帝许之。
敕设大斋。
七众通集。
不食三日。
登大棚上。
烧铁赫然用烙其臂。
并令焦黑。
以刀截断肉裂骨现。
又烙其骨令焦黑已。
布裹蜡灌下火然之。
光耀岩岫。
于时大众见其行苦。
皆痛心贯髓不安其足。
虽加烧烙。
词色不变言笑如初。
时诵法句。
或叹佛德。
为众说法声声不绝。
臂烧既尽。
如先下棚。
七日入定加坐而卒。
时年四十有三。
初志出家至终。
结操
冬夏一服无禦缣纩。
布艾粗素自此为常。
形极鲜白唇如丹画。
裙垂半胫足蹑蒲屦。
言气爽朗调逸风云。
人或不识。
怪所从来者。
便捋眉告曰。
九江庐山福林寺小道人大志耳。
又善属文藻编词明切。
撰愿誓文七十馀纸。
意在共诸众生为善知识也。
僧为强禦难奉信者。
有见此誓无不掩泪。
庐山峰顶每至暮年。
诸寺见僧宿集一夜。
读其遗誓用晓道俗。
合众皆酸结矣。
僧大志
会稽顾氏子。
发蒙出家师事天台智者
智者见其形神洒落高放物表。
取名大志
诵法华经索然闲静。
音声清转听者忘疲。
后于庐山甘露行头陀行。
有时投身猛兽彼皆避去。
餐粒若尽惟以饼果继命而已。
如是七载禅诵不休。
晚住持福林寺
大业中屏除佛教。
慨大法陵迟。
遂身著孝衣于佛堂中恸哭三日。
誓舍形骸申明正教。
即往东都上表曰。
愿陛下兴隆三宝。
贫道当然一臂于嵩岳用报国恩。
帝许之。
遂设大斋七众通集。
师绝粮三日登大棚中。
布裹其臂灌之以蜡。
如炬燃之。
光照岩岫晃然大明。
众见苦行痛入心髓。
形色不变。
或诵经文。
或赞佛德。
或为众说法。
声声不绝。
烧已下棚。
跏趺入定七日而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