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慧旻” 相关资源
释慧旻隋末唐初 570 — 646年8月1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字玄素
其先河东人
九岁出家。
诵法华经期月。
即能覆习。
年十五。
新罗光法师
听成论于回向寺。
年十七。
讲法华于海盐之光兴寺。
香气充庭。
或闻空中。
弹指声席宾咸叹异。
既登具。
禀承十诵于竹园寺之志律师
文理精诣傍通诸部志公悉以学徒委之而逝。
俄游会稽天台
礼石佛于剡。
历数年乃还吴。
结友厉业于通玄寺。
布衣蔬食。
讫十七年。
足未尝出户。
隋季之乱。
禅诵不辍。
苏州总管嗣安迎请至再。
而后一赴。
刺史李廉薛通王荣等。
尤相尊敬。
欲固留为生民福。
公度终不可。
因为作寺华亭谷干山中。
俾以行道。
然地下湿。
多蚊蚋。
恐致疾沴。
唐初徒居海虞山。
殖梓数十万本。
远方来学。
常百馀人。
晚年住南涧草庵
两兔一彪。
出处常与俱。
禽兽神祇受归戒。
事迹巨述。
都督阳武公李世嘉遣使以书币骋。
不应命。
贞观十九年
江王刺史欲从受戒法。
亦固辞不出山。
古律旧疏。
有陋失者。
刊正焉。
著十诵私记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众羯磨二卷。
道俗菩萨戒义疏四卷。
得法弟子二十馀人。
二十年八月十一日
终于所隐。
春秋七十七。
释慧旻
字玄素
河东人
志用方直操行不群。
仁爱汎洽禀自天性。
道振三吴名流七泽。
情好幽居多处岩壑。
九岁出家。
勤精洁业诵法华经。
期月便度。
十五听法回向寺新罗光法师成论。
率先问对秀逸玄宾。
命覆幽宗耆宿同悦。
年十七赴请还乡。
海盐之光兴寺讲法华经。
听众云翔咸陈嘉瑞。
异香弹指屡结空中。
受具之后。
从竹园寺志律师禀承十诵。
文理精通傍讯诸部。
志公将渐学徒用委。
丧事云毕。
东入会稽
至剡礼石佛。
天台游讲肆。
数年还吴止通玄寺。
结徒厉业一十七年。
不出寺门无穷别请。
元始要终布衣蔬食。
庆吊既绝谈谑斯亡。
属隋末崩离吴中饥馑道俗逃难避地东西。
乃守死不移禅诵无辍。
鸟集无扰兽群不乱。
苏州总管嗣安
迎请出山固辞不往。
重使再请不获而赴。
刺史李廉薛通王荣等。
深相器重永崇供觐。
而怀栖隐终日戚戚。
闻公通鉴不可夺也。
乃送入华亭谷干山。
立寺行道数年。
地惟下湿蚊虻甚多。
恐致损伤将事移止。
大唐开化法事广流。
更入海虞山隐居二十馀载。
远方请业常百馀人。
地宜梓树劝励裁植数十万株。
通给将来三宝功德。
中年别于南涧止一草庵
两兔一彪相亲同止。
内外盘游无相凌恼。
至于禽兽神祇请受归戒。
叙其事绩未可具也。
苏州都督武阳公李世嘉。
遣书降使频请不赴。
贞观十九年
刺史江王
因国度人行道之次。
请令出山。
王欲受戒施衣传诸香供。
并固让诸德不授不纳。
辞退山泉逍遥自玩。
凡讲经律菩萨戒成实论数各有差。
古律旧疏有漏失者。
皆删正而通畅焉。
著十诵私记十三卷。
僧尼行事二卷。
尼众羯磨两卷。
道俗菩萨戒义疏四卷。
受业学士传化者二十馀人。
贞观末年八月十一日旦
终于所遁。
春秋七十有七。
未终三日异香满寺。
举众怪问。
曰吾后日当去矣。
生死人之常也。
寄世本若行云慎无哭泣。
各念无常早求自度。
丧事殡葬律有恒仪。
碑志饰词一不须作。
能依此诀吾何言哉。
斯固临终不挠。
可谓坚贞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