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圆通” 相关资源
释圆通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性温敏。
邺都肄。
习涅槃于大庄严寺
武平四年夏
有客僧因疾投寺中。
众恶之。
无肯容者。
观其识量宏远。
操履端雅。
乃延之房。
与共处。
虽秽污弗恤也。
情意日以接狎。
间问其所学。
曰涅槃。
以其同业。
尤自喜。
且时摘经中疑义质之。
皆为披释。
无小滞。
愈益喜。
手为治汤药
旦夕抚尉无倦色。
尝夜持杯酒饮之曰。
此去湿舒气。
服之于律无妨。
遂嚬眉一咽而止。
罢客辞去。
曰。
今授衣之时逼矣。
兹官寺例得衣赐。
可须三五日。
当有以赠。
客固辞。
亦固留而遗之衣。
临别。
手戒曰。
脩道不欺暗室。
法师昨以酒见饷。
非理也。
当时不敢遽拒绝者。
直恐伤来意尔。
今而后。
宜断勿复事。
既而又曰。
鼓山石窟寺
亦岂会到否。
小僧所居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当绕涧驿东有一小谷。
东出即小寺。
所谓竹林是也。
苟有缘。
幸无惜一过。
曰。
重佩箴规。
义图展谢。
明年夏
诏以石窟寺僧少。
宜拨差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僧百馀人为一番。
于石窟坐夏。
时偶与其数。
而独念以为竹林之约。
从尔可寻也。
每于众会。
询其寺。
众辄大笑曰。
此流俗妄传耳。
勿信。
悉为众道客之说非妄传者。
众异之。
共赍香华。
以往。
及升陇阜。
见一翁以巾帕额布裈短褐执钁。
驱马垦荒坂。
遥见僧。
放马而前曰。
何物道人不由路而径此耶。
答曰。
石窟僧也。
欲往竹林
得无迷所向乎。
翁忽怒诟曰。
官寺僧诚无足道。
去年纵牧畜。
啖我田苗。
我家儿子以遮护。
被击几死。
今复何面目见我。
竟曳钁逐群僧。
于是群僧奔迸走东谷以归。
然独不逐
曰。
放汝入山喂虎。
又东出数里。
所过涧水清浅。
而林木森茂。
循涧而东。
南岭上有讽诵声。
隔林呼问竹林所在。
应声曰。
何从来。
得非圆通法师乎。
曰是。
已僧遽披林出。
悲喜交集。
略叙间阔。
则曰。
此不足以款曲。
须到小寺可也。
稍进数里。
有门树双阙长廊复道。
竹映蔽。
门外马槽满盛豆。
皆黑漆金铺。
首衔环。
长百馀尺。
列十行。
傍多蹄迹。
洒扫极严洁。
僧使立门左。
谓曰。
当为白大和尚
顷之引入讲堂。
西轩下。
和尚坐大床上。
年可七十馀。
方环拥童吏五六人。
凭按理文书。
侍人赞名字。
礼谒。
和尚曰。
官寺厚供难舍。
柰何屈临。
具述其故。
既安置。
其僧将巡房讯敬。
至两房。
宝帐璎珞侈丽。
主人夷坐自若。
振手语曰。
此人何必见遣去。
其僧惭。
曰。
趣向不同。
洙沮人意。
且就小房消息。
遂盘桓谈叙。
并具中食。
食如世间常味。
食讫遍观图像园池台阁
念欲住。
因以其意告僧。
僧曰。
小僧之心也。
但须白大和尚
夜共卧。
蚤作偕白和尚
和尚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然而既受官请。
又欲住此。
是两处挂名矣。
律僧不得挂两处名。
今且还去。
后待除名官寺来。
则相容耳。
幸勿恨也。
挥其僧送出。
怅惋不忍别
由是指途西迈。
眷眷返顾。
始犹门阙在百步外。
更踰二里。
欻无所睹。
凡前日老翁垦荒之处。
蔓荆
狐狸出没而已。
入大乘论曰。
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
十六大阿罗汉。
散在诸山渚中。
馀经又曰。
九十九亿大声闻众。
皆于佛前取筹。
住寿于世。
并在三方诸山海中。
守护正法。
或者通之所遇是也。
非欤。
释圆通
不知氏族。
少出家。
汎爱博以温敏见称。
邺都庄严寺
研讽涅槃。
文旨详覈。
高齐武平四年。
夏中讲下。
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诸寺中。
僧侣以其所患缠附臭气熏勃。
皆恶之无敢停者。
观其量识宏远。
深异其度。
乃延之房中。
虽有秽污初无轻惮。
日积情款。
其意。
问何所学。
答曰。
涅槃以素业相沿。
宛然若旧。
乃以经中深要及先德积迷未曾解者。
并叙而谈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更为章句判释冷然雅有其致。
欣于道合。
更倍由来。
经理汤药晓夕相守。
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盏云。
客人寄患服此为佳。
客遂嚬眉饮之。
一咽便止。
了病愈。
便辞去。
曰。
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赐。
可待三五日间。
当赠一袭寒服。
客云。
藉乱不少。
何容更烦。
固留之。
作衣遗已。
临别执手诫曰。
修道不欺暗室。
法师前以酒见及。
恐伤来意。
非正理也。
从今已往此事宜断。
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当绕涧驿东。
有一小谷。
东即竹林寺
有缘之次念相访也。
敬谢前诫。
当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
遂减庄严。
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
百馀僧为一番。
时尔预居石窟。
意访竹林
乃大集客主。
问寺所在。
众皆大笑诫
勿传此妖言。
竹林竟无适莫。
乃流俗之恒传耳。
惟客僧见投。
非常款遇言及斯事。
计非虚指。
众亦异焉。
乃各赍香花与俱行。
至寺北五里小谷。
东出劣人径。
行可五里升于山阜。
见一老公。
手巾袜额布裈短褐。
执钁开荒二十馀亩。
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
何处道人不依径路。
僧云。
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马啖我生苗。
我儿遮护被打几死。
今复将此面目来耶。
曳钁来逐。
群僧十馀望谷驰走。
独不逐
曰。
是尔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即东出数里。
值一曲涧浅而森茂。
寻涧又东。
但闻南岭上有讽咏之声。
通问竹林所在。
应声答曰。
从何处来。
岂非圆通法师乎。
曰是矣。
遂披林踰险就
略叙离阔喜满言情。
曰下山小寺僧徒乌合。
心性动止多不称具瞻。
虽然已能降重。
终须到寺。
相进数里。
忽见双阙高门长廊复院。
修竹干云青松蔽日。
门外黑漆。
槽长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铺首衔环。
金铜绮饰贮以豆。
旁有马迹而扫洒清净。
乃立门左告云。
须前咨大和上
须臾引入至讲堂西轩廊下。
和上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上年可九十许。
眉面峰秀状类梵僧。
凭案理文书旁有过事者。
礼谒却立。
和上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难舍。
何能自屈。
此寺诚无可观。
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巡房礼讯。
见两房僧各坐宝帐。
交络众饰映夺日光。
语引僧云。
彼是何人。
辄敢来入。
振手遣去。
僧有惭色。
顾谓曰。
情意不同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
乃将入室。
具叙昔缘。
并设中食。
食如邺中常味。
食后引观图像庄严园池台阁
周游历览不可得遍。
因自陈曰。
傥得厕迹风尘常供扫洒。
生愿毕矣。
僧曰。
相逢即以为意。
但须咨和上
未知果不。
夜与宿。
晓为咨白。
和上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请为报不浅。
依如僧法
不得两处生名。
今且还去。
除官名讫来必相容。
勿以为恨。
即遣送出至马槽侧。
顾慕流泪。
自伤罪重不蒙留住。
执僧手别。
西行百步。
回望犹见门阙俨然。
步步返望更行数里许。
欻见峰㟧巉岩。
非复寺宇。
怅望寻路。
行达开荒之地。
了无踪绪。
但有榛木耳。
识者评云。
前者举钁驱僧。
假为神怪。
令通独进。
示现有缘耳。
言大和上者。
将不是宾头卢耶。
入大乘论。
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诸大声闻。
散在诸山渚中。
又于馀经亦说。
九十九亿大阿罗汉。
皆于佛前取筹住寿于世。
并在三方诸山海中。
守护正法。
石窟寺僧。
每闻异钟呗响洞发山林。
故知神宫仙寺不无其实。
余往相部寻鼓山焉。
在故邺之西北也。
望见横石状若鼓形。
俗谚云。
石鼓若鸣。
则方隅不静。
隋末屡闻其声。
四海沸腾。
斯固非妄。
左思魏都云。
神钲迢递于高峦。
灵响时警于四表是也。
自神武迁邺之后。
因山上下并建伽蓝。
或樵采陵夷工匠穷凿。
神人厌其諠扰。
捐舍者多。
故近代登临罕逢灵迹。
而传说竹林
往往殊异。
良由业有精浮。
故感见多矣。
近有从鼓山东面而上。
遥见山巅大道。
列树青松
寻路达宫。
绮华难纪。
珍木美女相次欢娱。
问其丈夫。
皆云适往少室逼暮当还。
更进数里。
并是竹林
寻径西行乃得其寺。
众僧见客。
欢遇承迎供给食饮指其归路。
乃从山西北下。
武安县不过十数里也。
武平齐。
例无别服。
东夏坊有给事郭弥者。
谢病归家养素闾巷。
洽闻内外慈济在怀。
先废老僧悉通收养。
宅居读诵。
忽闻有扣门者。
令婢看之。
见一沙门执锡擎钵。
云贫道住鼓山竹林寺
逼时乞食。
弥近门声接。
乃遥应曰。
众僧但言乞食。
何须诈圣。
身自往观四寻不见。
方知非常人也。
悔以轻肆其口故致圣者潜焉。
武德初年
介山抱腹岩有沙门慧休者。
高洁僧也。
独静修禅。
忽见神僧三人在佛堂侧。
怪之谓寻山僧也。
入房取坐具。
将往礼谒。
及后往诣。
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
大者在后乘虚。
冉冉南趣高岭。
白云北迎𩃗蔼不见。
后经少时又见一僧东趣岩壁。
追作礼。
遂入石中。
此岩数有钟鸣。
依时而扣。
虽蒙声相不及言令。
斯亦感见参差不可一准。
大略为言。
岩穴灵异要惟虚静。
必事喧杂希闻奇相矣。
少出家。
泛爱博。
以温敏见称。
邺都庄严寺
研讽涅槃。
文旨详覈。
高齐武平四年夏中讲。
时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
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诸寺中僧侣以其所患缠附。
臭气薰勃。
皆恶之。
无敢停者。
观其量识宏远。
深异其度。
乃延之房中。
虽有秽污。
初无轻惮。
情款通意。
问何所学。
答曰涅槃。
以素业相沿。
宛然若旧。
乃以经中深要。
及先德积迷。
并叙而谈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
更为章句。
释冷然
雅有其致。
欣于道合。
经理汤药
晓夕相守。
曾于夜中。
持春酒一盏。
劝云服此为佳。
客遂颦眉饮之。
一咽便止。
了病愈。
便辞去。
曰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赐。
可待三五日间。
当赠一袭寒服。
客云藉庇不少。
何容更烦。
固留之。
作衣遗已。
临别执手诫曰。
修道不欺闇室。
法师前以酒见及。
恐伤来意。
非正理也。
从今已往。
此事宜断。
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绕涧有一小谷。
东出即是竹林寺
有缘之彼。
愿相访也。
敬谢前诫。
当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
僧往者希。
遂减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
百馀僧为一番。
时过
预居石窟。
意访竹林
乃大集客主。
问寺所在。
众皆大笑。
勿传此妖言。
竹林竟无。
乃流俗之恒传耳。
惟客僧见投。
非常款遇。
言及斯事。
计非虚指。
众亦异焉。
乃各赍香花。
俱行。
至寺北五里。
小谷东出。
略通人径。
行可五里。
升于山阜。
见一老公。
手巾袹额。
在裈短褐。
执钁开荒。
二十馀亩。
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
何处道人。
不依径路。
僧云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马。
啖我生苗。
我儿遮护。
被打几死。
今复将此面目来耶。
曳钁来逐。
群僧十馀。
望谷驰走。
独不逐
曰。
是你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即东出数里。
值一曲涧。
浅而森茂。
寻涧又东。
但闻南岭上有讽诵之声。
通问竹林所在。
应声答曰。
从何处来。
岂非圆通法师乎。
曰是矣。
遂披林踰险就
略叙离阔。
喜满言情。
曰下山小寺。
僧徒乌合。
心性动止。
多不称具瞻。
虽然。
已能降重。
终须到寺。
相进数里。
忽见双阙高门。
长廊复道。
修竹干云。
青松蔽日。
门外黑漆槽。
长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铺百衔环。
金铜绮饰。
贮以豆。
傍有马迹。
而洒扫清净。
乃立门左。
告云。
须前咨大和尚
须臾引入。
至讲堂西轩廊下。
和尚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尚年可七十。
眉面峰秀。
状类梵僧。
凭案理文书。
傍有事者。
谒却立。
和尚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难舍。
何能自屈。
此寺诚无可观。
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巡房礼讯。
见两房僧。
各坐宝帐。
交络众饰。
映夺日光。
语引僧云。
彼是何人。
辄敢来入。
振手遣去。
僧有惭色。
顾谓曰。
情意不同。
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
可以消息。
乃将入室。
具叙昔缘。
并设中食。
食如邺中常味。
食后引观。
图像庄严。
园池台阁
周游历览。
不可得遍。
因自陈曰。
傥得厕迹风尘。
常供洒扫。
生愿毕矣。
僧曰。
相逢即以为意。
但须咨和尚
未知果不。
夜与宿。
晓为咨白和尚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请。
为报不浅。
依如僧法
不得两处生名。
今且还去。
除官名讫。
来必相容。
勿以为恨。
即遣送出。
至马槽侧。
顾慕流泪。
自伤罪重。
不蒙留住。
执僧手别。
西行百步。
回望犹见。
门阙俨然。
步步返望。
更行两里。
歘见峰崿巉岩。
非复寺宇。
怅望寻路。
行达开荒之地。
了无踪绪。
但有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