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阎尔梅明末清初 1603 — 16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3—1679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沛县人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
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又因避追捕改姓名称翁藏若。
明崇祯三年举人
为复社巨子。
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
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
后被捕下狱,得人援手获释。
亡命十余年乃归。
康熙初又为人所告,因刑部尚书龚鼎孳得免。
诗有奇气,声调沉雄。
有《白耷山人集》。
阎尔梅字用卿又字古古沛县人
明崇祯庚午举人
有《白耷山人集》。
鲁仲连东海布衣,不帝虎狼秦,折新垣衍而扼其吭,其奇伟俶傥之气,高视一世而无所诎。
聊城一矢,夺人之守以下齐,于大义稍不合,然其书与燕将者,尚传之至今
嗟呼!
岂非以其人哉?
夫人苟高视一世,文章虽诡于义,被乎其后,而犹不泯灭,况身负奇伟俶傥之气,而又能卓荦善持论,则其词之必传于世也,当何如哉?
始吾遇白耷山人,粗识其崖略,或谓是空言无事实耳。
徐观所为《蹈东》诸集,然后知山人非空言无事实者。
岁在甲申,生民促数耗矣。
是时河北诸路未有所属,而其间雄骏魁矫自异之士,莫不弸弓砥镞,南望抚膺,愿为国家出死力,捍疆圉。
山人于是起彭城,拿舟南渡,慷慨叩幕府,抵掌画策,旦夕提一旅北向,收召豪杰,系诸路人心。
幕府心才其言,顾唯唯师期无日。
山人知策不果用,则又请空名告身数百纸,乘时遄往,视忠义为鼓励,俾逋寇叛帅不得以踰时涣散,少有睥睨者。
计俱不行。
山人旋引去,徘徊海澨,而事已大坏,不可为矣。
顾是时,名延揽者竟欲争致山人,以为隐然一敌国,鸿冥不可弋,又齮龁图必杀之。
龃龉数年,竟脱于难。
山人既郁郁不得志,遂放浪赋远游,西北山川之雄深,古帝王都会之瑰玮,意所薄射,辄击节悲歌,独耻作聊城书。
其词率轨于大义,而山人亦自谓必传于后,以视鲁连直过之耳。
抑吾有疑焉,折衍谋后十五年始皇称帝,使果前死,则易矣。
未前死,而蹈海以死,此何等事,史乃失书?
吾意其必飞遁远引,终身海上。
而卒不闻始皇以前此之故,必欲罗致,就彼戎索,然则秦法犹宽也,山人以为何如?
重光赤奋若余月庐山年弟黄云师具草。
泗阳张君慰西,于京师露摊得古古先生诗集,重订年谱,将付剞劂,督为导言。
君表章耆旧,捃摭丛残,扶义之功,倜乎远矣。
先生高节,具见君序跋中。
明之亡也,船山梨洲亭林诸老,均以光复故物为职志。
既已中蹶,不愿生灵之涂炭,乃为文字,以渐渍于文人学子之脑髓,而流衍不穷。
故革命之说,非自辛亥始,五祖之说,三点之会,其由来久矣。
舜水亡命日本,而阳明学派传播东瀛。
日本郑等族,出自华夏,等于马留。
以故清末逋逃,均受日本卵翼。
匹士之志,可以回天,王侯蚁蚁,岂不信哉!
天道好还,无往不复。
吴潘史难,启祯诗变,江浙名士诛戮殆尽。
乾隆末叶,川、陕、楚之教匪,以迄道光后之西力东渐,咸丰洪、杨一役,几屋清社。
同治中兴,汉族势力已超越曼殊之上。
乃者亲贵用事,张脉偾兴,故武昌呼,如摧枯拉朽。
非明季诸老之精神攸寄,曷以致兹?
集中《帝统乐章》,排斥猾夏,隐然为二百数十年后之背景。
自大圜视之,犹眴耳。
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
」后之览者,亦可以惕然猛醒已。
民国十一年春后十日,东吴张一麟
仲尼之删《》也,肇自《关雎》,终于《殷武》,虞夏以上无闻焉。
盖世远文湮,金石剥泐,不足成篇什也。
郭茂倩《乐府》,原始西京古初歌谣,散佚者亦复阒然。
冯汝言《诗纪》、梅禹金古乐苑》,追溯旁蒐,凡歌谣、引诵、畅操、箴铭、谚语,残章只句,悉以古逸诗名之,刻诸本集之前,可谓闳览博物者矣。
余谓古初歌谣,散佚篇什,亦当时有心人从閒冷中写其闻见性情。
且时代复兴,庖琴娲笙,《咸池》《大章》之乐,先后传流,是真《》三百之星宿海也,岂得一概置之?
因采其有俾风教者杂咏之,断制咨嗟,藉题寄赏,不徒彷其体、拟其辞也。
列之卷首,用资兴观。
白耷山人识。
《诗三百》皆四言也,间有参差不齐处,亦诗人意之所至,随转音作波澜耳。
古人制字简疏,多通用,不拘一意。
或以一句为一言,《论语》「一言以蔽之」是也;或以一字为一言,今之五言、七言是也。
挚虞《流别论》云:「诗以四言为古体,三言至九言,皆后人变调。
」及观其所谓九言,则引「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为證。
余谓此九字当作两句读,仍是四言。
颜延之云:「诗无九言
句太长则阐缓无力,不协金石。
仲洽之言,未可为据。
孔颖达毛诗》疏云:「句者,联字成文,二字至八字皆可联,而一字无所可联,仅发端助语耳。
」乃其所谓二言则指「祈父」,八言则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夫「祈父」二字,正是发端助语,不可入篇;「十月」等句,皆可截读,犹之乎四言也,否则犯阐缓之病,何以谐节奏乎?
刘彦和云:「四言正体,雅润为宗。
钟嵘云:「四言原本风雅,文约意广,近代罕传。
李太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
刘潜夫云:「诗体惟四言尤难,以三百篇在前故也。
叶水心云:「五言、七言,作者得以肆其才情,四言,虽文章巨伯不能工。
」合诸家之说思之,可以知其难矣。
汉初,唐山乐歌为盛,韦孟《讽谏》次之,若曹孟德之「月明星稀」「烈士暮年」,嵇叔夜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直后世四言优孟衣冠,终不能神似叔敖也。
余故略制数章,使饮水祀源者必先河而后海云。
白耷山人识。
《汉书・礼乐志》云:「武帝定郊祀之礼,采诗夜诵,以李延年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
」此乐府之所由昉也,后世递相承袭。
群臣奉诏撰辞,皆以颂其本朝之功德,至于登临、燕射,别有鼓吹、相和、清商等曲,亦得列之宫悬。
然其辞皆诗也,曷以云乐?
余观虞帝命夔:「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则是诗为乐始,乐为诗终。
兴于诗,成于乐,二者合而为一,固不可偏废也。
顾其间有雅俗之分焉。
诗主乎辞,乐主乎声。
辞或出于田野、男女、游客、戍士之口,未必尽雅;以声代之,而后雅者雅,而俗者亦不觉其俗。
孔子删笙诗而存其题,正虑其不雅而避之,束皙补亡,殆不知此义也。
如汉《郊祀》十九章、《安世房中》十六章、《短箫铙歌》十八曲,多不可晓者。
若病夫孤儿、庐江小吏等诗,舛错亵俚,缙绅先生难言,以诵之郊庙宴飨嘉宾之前,可乎?
故必隐其辞,而以声代之,俾听者悦其管弦节奏,而忘其为舛错亵俚,斯称善耳。
乃又有谓郊庙诗歌未有祖宗功德之事。
余谓古人作乐,如今人演传奇杂剧,随宾主之命,登场侑酒,不必拘定某事某人当作某曲。
故诗即乐府,而又有不即是乐府者,毫釐千里,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讵可与之微言也哉?
白耷山人识。
吾师慰西先生编次《白耷山人全集》印行,命其辕任校雠之役,既竟而谨识其后曰: 自欧风东渐,平等自由之说兴,吾国旧有忠孝节义诸美德岌岌欲堕。
国体改后,谋自便者益明目张胆,诋諆摧毁,视为洪水猛兽,务使伦纪纲常荡然不存于天地之间而后快。
乌乎!
积千百年正人君子维护之,不足三数邪人一朝毁坏之而有馀,可谓倡狂悖乱极人纪之变已。
究彼所揭橥毁坏之故,曰不合潮流,曰有背人道,一若忠孝节义完全为专制君主牢笼臣民私物,与共和国体绝对不能相容者。
不知忠孝节义乃生人性天,非国家法令也。
养成其性天,乃以显人类之高尚,即用以措国家于安宁,语所谓「旋乾转坤」,其功效有如此者,何用不臧?
而乃如彼云云,毋亦于其意义及范围全未瞭瞭乎!
无人,何以为国?
无忠孝节义,何以为人?
宜乎十年以来,乱臣贼子卖国叛亲者踵接不穷,祸乱相寻,群生日趋禽兽之域,而国亦几不国也。
其得失利害,亦彰彰然不辨自明矣。
昔者豫让报智伯,倡国士众人之说,识者犹惜其为侠士恩仇之见,失之偏激,徒为后世鄙夫所藉口。
良以忠孝节义之真,所以尽人性、行天理,当然而然,有不自觉者,非私厚谁何一姓一人也,更何容参以利害之见,杂以恩怨之私?
山人,亡明一孝廉耳。
诚如赵福星与书所云,「不过有士之名,而未膺一命之荣,犹之女未识面也」。
当时将相,亲承思陵赐剑,推毂隆礼者,犹不惜北面衔璧,山人即随众上公车,博取禄位,夫谁责之?
而乃泣血椎心,抗志恢复,史馆之清要,会元之显荣,举鄙若腐鼠,卒之妻死子散,家破身囚。
越三十年,厥志不渝,悲歌赍恨以终,得不谓之烈丈夫乎?
设当日叩其舍彼就此之由,恐山人有莫自知其所以然者。
自范于节义,亦即自完其性天,岂仅忠于朱明一家哉?
使山人生值今日,虽无君臣名分,吾知其必履忠蹈义,耻与卖国叛亲者伍如故。
谁谓共和国家遂不尚忠孝节义耶?
吾师身经洪宪之变,几罹不测,其志趣境遇,不必谓即似山人,然固知其甚深景卬。
二百馀年后,不惮爬梳搜剔,收拾丛残,固山人节义之报,而缅怀先哲,蒿目时艰,知吾师之所感深矣。
其辕幼耽秘笈,早识山人姓字。
后游徐,方辗转得读《二遗民集》。
戊子家居,闻之段蔗叟先生,知吾师搜得此集。
不意事阅三年,竟得躬与校字之役。
文字契合,岂非确有因缘耶?
癸丑人日,遇某君谈诗维扬逆旅,某君诵山人遗诗有「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句,又于某处见有「祖宗此恨应无地,君父之仇不共天」句,兹集仍无此两什,则知山人所谓「贾祸诗文尽数删」,其薙削不传,更不知几何。
而此集较《二遗民集》多出倍蓰,亦可谓粲然大备矣。
或谓山人诗好隶史事,且时有粗率语,故渔洋确士辈往往訾议之。
不知山人满腔家国恨,即事随地抒写胸臆,大率随手成篇,与闭门撚髭者迥别。
吾乡潘养一先生子美集题词有曰:「我道公无诗句,全是生人血泪,大笔染淋漓。
」又曰:「回看齐名流辈,从贼从仙从佛,潦倒折须眉」,吾以为所论情景时势,直可移题此集。
试问后之读此集者,以诗人目山人
抑不仅以诗人目山人耶?
况即以诗论,其精光灏气,固足颉颃前后七子而有馀也。
不然,山人同时工诗之士何限,今传者几人?
牧斋梅村芝麓,号称江左三家者,诗名似骎骎驾山人之上矣,而出处多亏,大节已丧。
梅村自挽词所谓「一钱不值何消说」,后之览者,于三人固有同慨也。
嗟乎!
节义,大纲;文字,馀事。
文字可因人而传,人并不得因文字而重。
君子观于此,或不嗤为违世腐论,而懔乎身后之是是非非,庶几吾师印行此集之微旨也夫。
民国十一年岁在壬戌雨水节淮阴后学吴其辕跋于京邸。
(录入:顾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