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竺佛调” 相关资源

没找到。

竺佛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
师事佛图澄
为人少缘饰。
住山寺积年。
有男子亡其姓。
从调受道。
其妻病亟。
移舍寺外疗治之。
弟家居颇以为忧。
且见调从外来。
弟因致兄嫂问。
调曰。
卿兄如常疾者。
亦觉渐愈已。
而弟继往谢和尚屈临。
其兄惊曰。
老师岂尝且出妄也。
兄弟争不已以。
问调。
调笑而不答。
调裹糗糒独行深山中。
动经年岁逮还。
糗糒常有馀。
或随以行。
天暮大雪
辄宿虎窟中。
或者骸惧。
久之尅日告逝。
民聚观。
调曰。
山河天地皆变灭。
而况人乎。
而得久长。
但能专心清净屏除三毒。
形数虽乖。
其会必同。
言讫即以帔蒙头。
端坐而化。
后教年弟子八人。
西山
俄见调立崖上。
衣服鲜。
明气宇雄放。
八人作礼曰。
和尚固无恙乎。
调笑首颔之。
即失所在。
归而开视其冢。
唯履在。
竺佛调者。
未详氏族。
佛图澄为师。
住常山寺积年。
业尚纯朴不表饰言。
时咸以此高之。
常山有奉法者。
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
兄妇疾笃。
载出寺侧以近医药。
兄既奉调为师。
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
异日调忽往其家。
弟具问嫂所苦共审兄安否。
调曰。
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
言及调旦来。
兄惊曰。
和尚旦初不出寺。
汝何容见。
兄弟争以问调。
调笑而不答。
咸共异焉。
调或独入深山一年半岁。
赍乾饭数斗。
还恒有馀。
有人尝随调山行数十里。
天暮大雪下。
调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还共卧窟前。
调谓虎曰。
我夺汝处有愧如何。
虎乃弭耳下山。
从者骇惧。
调后自剋将亡之日。
远近皆至。
悉与语曰。
天地长久尚有崩坏。
岂况人物而求永存。
若能荡除三垢专心真净。
形数虽乖而神会必同契。
众咸流涕固请。
调曰。
死生命也其可请乎。
调乃还房端坐。
以衣蒙头奄然而卒。
后数年调白衣弟子八人。
西山伐木。
忽见调在高岩上。
衣服鲜明姿仪畅悦。
皆惊喜作礼。
和尚尚在耶。
调曰。
吾常在耳。
具问知旧可否。
良久乃去。
八人便舍事还家。
向诸同法者说。
众无以验之。
共发冢开棺不复见尸。
唯衣履在焉。
竺佛调者。
未详氏族。
或云天竺人
佛图澄为师。
住常山寺积年。
业尚纯朴不表饰言。
时咸以此高之。
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
居去寺百里。
兄妇疾笃。
载至寺侧以近医药。
兄既奉调为师。
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
异日调忽往其家。
弟具问嫂所苦。
并审兄安否。
调曰。
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
言及调旦来。
兄惊曰。
和上旦初不出寺。
汝何容见。
兄弟争以问调。
调笑而不答。
咸共异焉。
调或独入山。
一年半岁赍乾饭数升。
还恒有馀。
有人尝随调山行数十里。
天暮大雪
调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还共卧窟前。
调谓虎曰。
我夺汝处有愧如何。
虎乃弭耳下山。
从者骇惧。
调后自剋亡日。
远近皆至。
悉与语曰。
天地长久尚有崩坏。
岂况人物而求永存。
若能荡除三垢专心真净。
形数虽乖而必同。
契众咸流涕固请。
调曰。
死生命也。
其可请乎。
调乃还房端坐。
以衣蒙头奄然而卒。
后数年调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
忽见调在高岩上。
衣服鲜明姿仪畅悦。
皆惊喜作礼。
和上尚在耶。
调曰。
吾常在耳。
具问知旧可否。
良久乃去。
八人便舍事还家。
向诸同法者说。
众无以验之。
共发冢开棺不复见尸。
唯衣履在焉。
有记云。
竺佛调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释道安经录云。
汉灵帝光和中沙门严佛调
都尉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语在译经传。
而此中佛调东晋中代。
时人见名字是同便谓为一谬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