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丁谓北宋 966 — 10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37 【介绍】: 苏州长洲人字谓之,后更字公言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大理评事通判饶州,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三司使
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历任工、刑、兵、吏四部尚书,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
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善揣摩人意。
喜为诗,通晓图画、博弈、音律。
真宗朝营建宫观,伪造祥异,多发于王钦若
仁宗即位,因其前后欺罔、与内侍雷允恭交通、擅迁真宗陵寝,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道州
明道年中授秘书监致仕,卒于光州
全宋诗
丁谓(九六六~一○三七)字谓之,后更字公言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为饶州通判
真宗咸平初三司户部判官权三司使
大中祥符初因阿谀真宗封禅,拜三司使
五年(一○一二),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后出知升州
天禧三年(一○一九)吏部尚书参知政事
四年,为枢密使,迁平章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六)。
乾兴元年(一○二二)封晋国公
仁宗即位,为山陵使,获罪贬崖州司户参军
明道中秘书监致仕。
景祐四年卒(同上书卷一二○),年七十二。
有《丁谓集》八卷、《虎丘集》五十卷、《刀笔集》二卷、《青衿集》三卷、《知命集》一卷(《宋史·艺文志》),均佚。
东都事略》卷四九、《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丁谓诗,今从《西昆酬唱集》(《四部丛刊》本)、影印《诗渊》等书录得一百二十五首,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二○八
丁谓(九六六——一○三七)字谓之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少与孙何齐名,时号「孙、丁」。
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通判饶州
福建路峡路转运使,入权三司盐铁副使,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元年,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
二年五月,拜三司使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九年,知升州
天禧三年,以吏部尚书参知政事,除枢密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知河南府
乾兴元年封晋国公
真宗朝,营造宫观、奏祥异之事,多王钦若发之。
仁宗立,进司徒兼侍中
寻以潜结内侍女道士,贬崖州司户参军
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
景祐四年卒于光州,年七十二。
工文善诗,著有集八卷、《大中祥符奉祀记》五十卷、《大中祥符迎奉圣像记》二十卷等。
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主要活动
  • 992年,进士
  • 992年-993年,江南东路饶州鄱阳(江西鄱阳),饶州通判,进士及第,名在第四。任大理寺评事,通判饶州
  • 994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福州),直史馆;福建路采访使,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
  • 995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福州),福建转运使,三司户部判官,任福建转运使;作诗赠方、江两位朋友
  • 995年,福建路泉州(福建泉州),三司户部判官;转运使,任福建转运使;在泉州观赏刺桐,并作诗歌咏
  • 995年-998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福州),福建转运使,三司户部判官,任福建转运使;岁贡当地特产北苑龙茶,作《建阳茶录》(又名《《北苑茶录》)记述贡茶采制之法
  • 999年,利州路兴元府(陕西汉中),户部判官;太常博士,奉命去西川及峡路体量公事
  • 999年,利州路兴元府(陕西汉中),尚书工部员外郎;转运使,领峡路转运使,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
  • 1000年-1001年,夔州路夔州(重庆奉节),夔州路转运使,丙戌益州乱,丁谓召高州刺史田彦伊,晓以祸福,田作誓,刻石立境上
  • 1002年,夔州路夔州(重庆奉节县),夔州路转运使;刑部员外郎,任夔州路转运使,夔州地粟多而常缺盐,谓听以粟换盐,使得当地人大悦,夔州、万州等地无粟米之缺,民无转饷之劳,因绥抚有方,故特迁刑部员外郎,赐白金三百两
  • 1003年-1004年,夔州路夔州(重庆奉节县),夔州路转运使,任夔州路转运使,谓言黔州之南,蛮族颇有善马,请致馆设,给缗帛,每岁收市
  • 100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监铁副使;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权三司监铁副使;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 1004年,京东西路郓州(山东东平),郓州知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真宗幸澶渊,以谓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抚使,提举转运兵马巡检事;辽军犯境,民大惊,趋杨流渡,舟人邀利,不时济。谓绐取死罪囚斩河上,舟人惧,民悉得济。乃立部分,使并河执旗帜、击刁斗以惧敌,呼声闻百馀里。敌遂引去。
  • 100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擢谓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事,仍诏谓内殿起居,立知制诰上
  • 100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使,见日僧寂昭,甚悦之,劝留住苏州吴门寺,寂昭以黑金水瓶寄谓并赠诗;谓分月俸给之
  • 1007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随驾三司使,为随驾三司使,盐铁副使林特副之
  • 1007年-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以当年民赋户口之籍与咸平六年作比较,编纂成《景德会计录》六卷上史馆;上诏奖之,擢谓为枢密直学士
  • 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天书扶持使,上任谓为天书扶持使
  • 1008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扈从东封,尝闻奈何、黑水,人间阴狱也,感其事而为诗
  • 100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擢为三司使
  • 1009年-101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修昭应宫使,上欲建玉清昭应宫,左右有谏者,谓则坚决主张修建,故上任命谓为修昭应宫使
  • 101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行在三司使;修昭应宫使,参与详定奉事天书仪制
  • 1011年-101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修玉清昭应宫使,奏鹤翔天书殿上,蚕飞集太清楼
  • 1012年-1013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修昭应宫使,擢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仍领修昭应宫使
  • 1013年-1014年,淮南东路亳州(安徽亳州),奉祀经度制置使;亳州通判,为奉祀经度制置使、判亳州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还朝,以参知政事判礼仪院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天书刻玉副使;参知政事,捧持天书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修景灵宫使,任修景灵宫使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修昭应宫使;参知政事,为修建昭应宫,谓令夜以继日,竭尽豪侈,遂七年完工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工部尚书,加工部尚书
  • 1014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奏告大礼使,被命为奏告大礼使
  • 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奏《会灵观颂》、《会灵观记》,望赐御制御书
  • 1015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大内修葺使,为大内修葺使
  • 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修景灵宫使;会灵观使;刑部尚书,为会灵观使,仍加刑部尚书
  • 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参知政事;修景灵宫使;会灵观使;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兵部尚书,上宝册南郊恭谢扶持使,修奉宝册及参详仪制使
  • 1016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兵部尚书;上宝册南郊恭谢扶持使,修奉宝册及参详仪制使,论河东无绵绢可自备
  • 1016年-1017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平江节度使;升州知州,罢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为平江节度使、升州知州;谓请归拜墓,上许之
  • 1017年-1018年,淮南西路保信军(安徽合肥),保信军节度使,徙保信军节度使
  • 1019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苏南京),江宁府知府,上奏启承天节道场,甘露降,献五言诗,有诏褒答,又和诗赐焉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保信军节度使,被召还朝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擢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
  • 1019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天书同仪仗副使,加天书同仪仗副使
  • 1019年-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以吏部尚书、参知政事为枢密使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吏部尚书;平章事,上从钱惟演言,以丁谓为平章事
  • 1020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枢密使;吏部尚书;平章事;门下侍郎兼少师,加门下侍郎兼少师
  • 1020年-102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与李迪相争,同罢相;谓知河南,迪知郓州,后谓阴图复入,钱惟演亦白上欲留之,并请留迪,上许之,谓复留,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师
  • 102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司空,上以丁谓为司空
  • 102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司空;门下侍郎;太子少师;平章事,应译经三藏法护等请,依唐制命宰臣充使;故以谓为译经使兼润文
  • 1021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三司使,为三司使,尝著《景德会计录》以献
  • 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宰相;晋国公,加封晋国公
  • 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山陵使,以丁谓为山陵使,处理真宗之丧
  • 1022年,京畿路开封府(河南开封),司徒兼侍中,加司徒兼侍中
  • 1022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河南洛阳),太子少保;西京留守,因勾结宦官罪罢相,以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 1022年-1025年,广南西路雷州(广东雷州),崖州司户参军,贬崖州司户参军,道出雷州;寇准遣人以一蒸羊逆之境,迎候丁谓;途中谓欲见寇准,准拒绝之,准之家僮谋欲报仇,准亦制止之
  • 1025年-1029年,广南西路雷州(广东雷州),雷州司户参军,徙为雷州司户参军
  • 1030年-1032年,荆湖南路道州(湖南道州),道州司户参军,迁为道州司户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