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李邕唐 675 — 7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扬州江都人字泰和
李善子。
早擅才名,工文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
其父注《文选》,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
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性豪侈,不拘细行。
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
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李善之子。
少知名。
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
中宗时,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
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
又贬崖州舍城县
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
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
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
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滑三州刺史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
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
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代宗时,追赠秘书监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
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
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
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
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
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
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
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
少知名,博闻强志。
长安初,召拜左拾遗
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
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
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
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
后历括、、滑、卫诸州刺史
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郡太守,世称“李北海”。
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
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早擅才名,尤长碑颂。
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
……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
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
卢藏用尝谓:“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
”后卒如言。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金石录》曰:《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
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
”恨不见其诗。
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
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